首 页 >>
理论与实践 >> 创作三题 文/李有来
创作三题 文/李有来

 

 

 

创作三题     /李有来

 

一、临帖与创作

  创作,是在临摹基础上的延伸,也就是要运用临摹中学到笔法、墨法、字法以及章法进行创作。临摹与创作是书法学习中的两个阶段,也可以把创作看作临摹的升华。从临摹过渡到创作,这中间有个过渡期,须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摹拟创作阶段

 所谓摹拟创作就是介于临摹与创作之间的过渡期,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自称是集古字,他的所谓集古字,就是把二王的字集合到一起,使其成为一件作品。集古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摹拟创作。只有把这种功夫做扎实,才能够称得上入帖了。我们在创作初期也要走这样的路子,先集几个字,然后集一副对子,再集一首诗,一点一点扩大,逐步就会走进创作。我在参加全国第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时,在临怀仁集王字圣教序的的基础上,从帖中集了一副对子,内容是“罗浮括苍,神仙所宅;图书金石,作述之林。”字径在25公分左右,创作这件东西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创作的全过程,先是找内容,然后从帖里面找字,然后将帖里的字复印下来,把它们拼到一起,制做出一个小样,有几个字书上有重复的字,于是就反复推敲,看看用哪一个最合适,包括落款的位置大小,用几枚印章,印章大小,以及盖在什么位置,都设计好。因为当时我在临帖的时候写的都是小字,字径大小不过一寸左右。写不大也是个问题,于是就把设计好的小样用复印机一点一点地放大,放到八尺,和要创作的作品一样大,然后,贴在书案前面墙上,天天看,天天临,一点一点细抠,对联加落款一共十九个字,使每个字都烂熟于胸,没想到还真顺利地入展了。后来,心里就有底了,运用摹拟创作的办法,我又创作了一些东西,逐步给自己增加难度,多选择一些帖上没有的字来创作,逼着自己去查书法大字典,选择与其风格相近书家的字来代替,尔后加以整合,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前行。关键是运用正确的方法,搞出第一件作品。就象工厂生产产品,有了第一件,后面的产品就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此外,我把目标锁定在赵子昂、董玄宰的传世名作上,每选一帖必反复体悟,采用多种当前吸引人的最新形式去临摹,逐渐地,在临帖的基础上加以发挥,比如,把长卷改成四条屏,或改成册页,把册页改长卷。在此基础上,注入现代审美情趣,这样有意识的强化训练,久之,不仅做到了在临帖中创作,在创作中贴近古人,同时使自己养成了深入传统、关照当代的良好习审美习惯。

 

2、自由创作阶段

   自由创作阶段,是摹拟创作的升华。也就是作者能够准确地运用临帖获得笔法墨法字法章法的信息通过自己手中的笔表现出来。在这个阶段里要特别注意避熟就生,尤其不要只运用一两种形式、几个固定的内容不加思考地机械式重复创作,不加以注意,长此以往,会使审美形成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会使作者审美产生惰性,自己就不愿意继续向深层掘进。最好的办法是少创作、多读帖、多思考如何深化的问题。我所接触过的书家中,有几位是比较文章注意避熟就生的。如林散之先生,他虽然名气很大,但也不是天天创作的,倒是每天临帖,或多或少,每天坚持,然后是读书、写诗、作画,偶尔才写写字,这偶尔里面的大多数也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创作。启功先生也是很少写字,有一次我和海军的丁振来一起去启先生家,见老人家正临帖,丁振来很惊讶,问老先生:“您这么大的名家,写得那么好,怎么还临帖?”启先生笑了笑,对他说:“这写字就象唱戏,平日里要时不常地吊吊嗓子,经常临临帖才能写好了。”我的老师张荣庆先生,他也不怎么创作,每次拜访他,只是见到他看书,看不到他写字。

  我在进入自由创作后的两三年里,偶尔创作,坚持临帖,针对各种章法形式,做了大量搜集整理,不论是古人的,还是现代的,只要是形式上有新意的,我都把它们复印下来,分成类装成册,斗方一册,条幅一册,横幅一册,中堂一册,扇面一册,圆光一册,对联一册,还有长卷和册页数册。装成册之后,再细加推敲,从中汲取有用的营养。几年的时间里,使我掌握了一种形式多种变化的规律和方法,积累了一些的创作经验。

 

二、准备参展作品的具体方法

  从创作的步骤来讲,要做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是确定内容,第二是确定材料,第三是确定形式。下面谈谈我的几件获奖作品从酝酿、思考到实际操作过程:

  我在准备参加七届国展的时候,经张荣庆老师的启发,有创作一本册页的欲望,于是,开始找内容,找了很多,诗词元曲以及古文,做了十几个方案,但都觉得不满意,干脆不找了,到琉璃厂逛书店换换脑筋,结果在古籍书店买到一本明清清言小品文集,一段一段,忽长忽短,自然的段落,正好能使得章法上非常容易形成参差错落,内容就这么定了下来。然后就是材料,用什么写,是直接写在册页上面好呢?还是写好之后再贴上去好呢?问题就来了,我就先直接在册页上写一本试试,结果很不满意,一是不好看;二是成功率低,容易错漏,而且老怕写坏了,思想上有压力;三是白纸黑字,了无新意。比较起来,还是写好之后贴上去更好一些。选什么纸和白底子的册页搭配最好呢?于是我把现有的十来种色宣都拿出来,裁成小块块,放到空白册页上作比较,看看哪一种效果最好,最适合,最后决定用仿旧色宣。为什么选择仿旧色宣呢?这是综合考虑的结果,一是这种纸颜色不是很抢眼,淡淡地,用白色的册页一衬托,有一种历史的陈旧感,二是与内容的雅意正好相合;三是正好与表现帖一路行草书的意境相吻合,显得古而雅。每一页多大、字写多大、贴在册页什么位置才好看呢,这些还真是颇费思量。通过比较,我觉得,画心不可过大,要小于册页的三分之二才好看;字的大小,我觉得字径在一寸以下最能表现帖派的雅静之意趣,将其分成两类:一类是大小一律,一类是大中夹小。至于贴在什么位置,我设计了五六种式样,可归纳是矩形居中式、方形居中式、脸对脸式、竖向出血式、横向出血式,一共创作了十几本册页,写完了,盖什么印,盖多大印,盖多少个,盖在什么位置,这又成了问题,于于是我一方面翻阅古人册页中的用印,同时带着册页去请教精于篆刻有一定创作水平的朋友一起探讨,获得了很多教益。最后从中选出一本,交给了七届国展组委会,结果这件册页获了全国奖。

  准备八届中青展作品的时候,我在想,我用什么形式来创作呢,对联写过了、册页写过了,换换样子,写条幅吧。原打算写一张单条,写了若干张,自己发现,写大一点的字,不是自己的长项,显得软;写小字吧,幅面太长,密密麻麻,也不好看,捣鼓了好一阵子,也没有弄出一张满意的,于是决定放弃这种形式。这期间看了一场拍卖会,在拍卖会上看到一张邓散木的行书四条屏,也是帖的味道,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把目标锁定在四条屏上。内容选择了题画诗,然后去琉璃厂挑纸,最后选中了淡赭色洒金尺八屏,每条纵向对开,每条写三行,字径放大到两寸,写了四张,每一张在章法上都作了一些局部调整。第一种是自然地写下来;第二种是在每首诗抄完之后用两行小字标名作者和诗题;第三种是将最后一条的后两行改成三行小字;第四种是在第二种的基础上改进,将行与行之间画上朱砂线。四件东西放在一起一比,孰优孰劣,显而易见,最终我选定了第四件,后来得了二等奖。

  全国首届兰亭奖征稿期间,我当时所在的单位很忙,也没有时间搞创作,那一件作品是一年前的旧作。那是我在搜集整理斗方的各种形式,进行斗方创作形式的探索的一件条幅与斗方相结合的产物。纸质为为古铜色色宣,从形式上看,是小的六条屏,但每条之间加局条镶在一起,合为一轴,所,以从整体地看,又是个4尺见方的大斗方。内容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由于《人间词话》是经过修订的,我把原稿与修订稿之间的不同之处用两行小字在每一段后标出来,大字和小字间杂在一起,找到一种别样的节奏,颇有些手札的味道,使得作品增添了几分文气。后来获了兰亭奖创作奖。

  全国第二届兰亭奖征稿期间,我在思考,如何再提高一级难度系数,实现再一次自我超越。也就是说,在以往的大展中我的作品都是以小行草面目出现的,都说大字难,我能不能在大字上有所突破呢?这一次,我决定把目标指向大字行草。于是,我买了一刀上好的丈二匹,竖着用,把高度裁到八尺高,字径确定在20公分左右。内容选用题画诗,共写两首七言绝句。大作品确实费力,一个人作业是很难完成的,须有帮手,否则,抻纸挪动间就可能使书写的兴趣失掉。前前后后,大约半个月的时间,写了有十数张,总的指导思想就是力求“远取其势、近取其质”,选其一,获得了艺术奖二等奖。

 

三、创作心态

  从创作的心态来讲,要力戒急功近利,不要期盼着一蹴而就,功夫要下在平时,我的绝大多数参展作品都平常积攒下来的,等到需要作品时就直接从中挑选,这样才会从容不迫。为什么要这么讲呢?因为一个人的发挥和书写的最佳状态不是永恒不变的,我是个比较笨拙的人,也没搞清什么时候算是来了灵感,只是深切地感觉到有时写得顺,有时写得很费劲,正象孙过庭《书谱》里所说“五乖五合”。但总体来讲,还是“乖”多“合”少,也就说,顺手的时候,一天能写出好几件或者十几件比较满意的东西,不顺手的时候,可能一个月也写不出一两件东西来。平常不积累点作品,等到展览活动来了,再去创作,可能成了一种被动应付,就出不了作品。有时会越写着急写,越盼望写出满意的作品,在急躁的状态下,就越是写不出象样的作品来。在这样一种为了创作而创作状态下,不仅不能从创作中获得愉悦,反而会使自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丧失对创作的兴趣。所以,对于我们力求求学上进的人来讲,天天要保持临战的状态,要不断地给自己施压,让自己无路可走,只有无路可走,才会绝处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