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傅山和刘墉真正学到了颜真卿的精髓
搜狐网 墨香茶谣2022-03-19
纵观书法史,浩浩荡荡几千年,历朝历代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大家,除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些传世碑帖之外,还有很多来自民间的高手掩埋在了历史的浪潮中。纵然一部书法史浩如烟海,但总结起来只有两路。一为以俊秀、灵动、洒脱为审美标准,此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然首推王羲之王献之(二王),当然二王之后也有很多,不可细数。二为以雄浑、古拙、厚重为审美标准,此类代表人物为颜真卿。
纵然颜真卿之后学颜之人要远少于学二王之人,不过这并不代表颜真卿之书法魅力不足以媲美后者。正如大家熟知的一样,颜体字开创的审美基调,从一开始就不是大众审美,并非所有人,或者说只有少部分能欣赏的到颜体书法的美感。结合颜真卿宦海浮沉的七十多载,我大胆猜测,喜欢颜体书法的人大都被颜鲁公的气节和人格魅力所折服,所以颜体书法的研习者也大都是有性格,至少是那种灵魂深处不会随波逐流的人。
纵然,客观现状如此,不过颜真卿之后还是出现了不少走颜体风格走出自己味道的书法大家,近一点可以算上杨凝式(杨疯子),往后有蔡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虽然米芾抨击掩体书法一无是处,嘴上不承认学了颜体的东西)、傅山、王铎、张瑞图、刘墉,再往后有何绍基、钱南园、华世奎、谭延闿等人。颜真卿之后,一千多年,学颜排的上名号的大抵就这些人。相较于二王一路,实在少的可怜。 在以上罗列的一串书法大家中,宋四家虽然均沿袭了一些颜体书法的东西,但都不多,还是偏向二王一路重一点。简单的说,字有了野性,但野的还不够。那么剩下之人,我以为只有傅山、王铎独得颜体字的精髓和神韵。可能有人会说我说这是大话,怎么何绍基、华世奎、谭延闿、钱南园算不上?此四人习颜都有了自己的风格,但熟知颜体书法可能也都看得出来,创新几乎很少,基本还是颜真卿晚期字的味道,或多或少做了零星半点的改动,而且写的都有些死,只得颜体书法神韵的八九分,没有入到骨子里,稍微灵动一点有何绍基,不过何绍基的字筋骨感弱了不少,所以此四人在我看来都算不上大神级别。(注:华世奎的大颜楷除外)至于舒同,我以为虽然现在有电脑舒同体,但其跟前面四人比仍有不小差距,所以这里不做讨论。
那么写到这,大家可能也都猜得到这篇文章的主旨,不错,颜真卿之后学颜体书法最得神韵大概只有三人,首推王铎,傅山次之,刘墉最后。那么大家自然明白了,想把颜体字写出味道,颜真卿之后自然要学王铎,傅山,刘墉可多看,未必需要上手临摹。
颜体书法学习出了楷书中大家所熟知的《多宝塔》《东方朔画赞》《麻姑仙坛记》《元次山铭》《八关斋会报德记》《李炫靖碑》《竹山堂》《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自书告身帖》等等之外,可学习行书碑帖,如《张长史笔法十二》《三表帖》《争座位帖》《祭伯父文稿》,《祭侄文稿》不提倡大家学,因为此帖虽为行书神品,但随性,不可控的东西太多,可以多欣赏,但却不是学习的范本。此外想要进而探索颜体神韵可以学王铎的行草书,越野越好,至于傅山之字可能少有人能欣赏,此处就不赘述。王铎传世的行草书很多,最具代表的有《草书诗卷》《王屋图诗卷》《临阁帖》《枯兰复花图卷》等。
写到这,可能大家会问,什么是颜体精髓和神韵?王铎的字又为什么最得其中味道?这个问题其实回答起来挺难的,简单的说颜体字的精髓无非是厚重、古拙、大气、雄浑,但这只是词语的归纳总结,不够直观。我以为一眼看过去,四平八稳,毫无惊艳之处,有种视觉上的压迫感,但又美的让人窒息。举个例子可能好理解一点。二王一路像江南女子,颜公一路(含王铎)像从荒漠上横刀立马之后,一脸风尘的侠客。再来说第二个问题,王铎之字虽然在字形的呈现上跟颜体书法有较大不同,但骨子里的那种劲却是相通的。王铎行草书多用浓墨,大篇幅的牵丝连带,且连带的线条很少有过于细腻圆润的,全是硬朗的线条,甚至有棱有角,极具视觉冲击之感,呼之欲出,墨随时准备从纸中渗出来。不迎合,有气节,喜欢不喜欢,它都立在那里,千年不变,极尽沧桑又不失味道。而这些恰恰是当今书法最缺少的东西,书法要发展,要创新,但骨气不能少,不要忘了颜鲁公一千多年用血泪写成的碑文,不要忘了王铎经久不衰的探索和呼唤。
二流书法以美致胜,一流书法以情绪致胜,极品书法超越美丑,是一种感觉。所以大家记着,学书法把字写漂亮只是初级目标,漂亮之后能写出情绪和认知才能进入另一种境界,至于超越美丑,少有人做的到,也不可强求。
王铎(1592—1652)
--------------------------------------------------------------------------------
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痴庵、东皋长、痴庵道人、烟潭渔叟、雪塘渔隐、痴仙道人、兰台外史、雪山道人、二室山人、白雪道人、云岩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有“神笔王铎”之誉,明末清初时的著名书法家。 明天启二年(1622),三十岁的王铎举进士及第,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少詹事。弘光元年(1644),南明弘光帝任王铎为东阁大学士、次辅(副丞相)之职。次年入清,授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病逝于孟津,享年六十一岁,赠太保,谥曰“文安”。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姜绍书《无声诗史》称其“行草书宗山阴父子(王羲之、王献之),正书出钟元常,虽模范钟王,亦能自出胸臆”。其传世作品主要有《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等,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
在我国书法史上,董其昌一派的严谨秀逸之风曾在明末清初盛行,而王铎取法高古,与拘谨乏趣、滑弱无力的书风相抗衡,大胆创新,开创一代书风。他是书法史上一位杰出的革新人物。青年时代的王铎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很早就有了反思潮的奇倔胸怀,在他的《拟山园选集》中的《文丹》中,集中表露了他惊世骇俗的审美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于他超迈雄奇的行草书。 他的行草书,恣肆狂野,挥洒自如,用笔沉着痛快,纵横跌宕,自然出奇,表现了撼人心魄的雄浑气势,极富感染力。马宗霍称“明人草,无不纵笔以取势者,觉斯则拟而能敛,故不极势而势如不尽,非力有余者未易语此。”林散之称其草书为“自唐怀素后第一人。”并不为过。有人以他的线条与明代另两位草书家徐渭、祝枝山作比:则他的遒劲既有异于徐渭的粗放,也有别于祝枝山的生辣,至于文征明、董其昌则更不在话下。此外,他在结构处理上的构成意识也是前所未有的。空间的切割完全具有次序观念,具有强有力的理性处置效果——在如此狂放变幻的草书中锤炼出如此冷静、有条不紊的效果,实在是出人意外同时又使人对他的能力敬佩不已。如果说从张芝、张旭、怀素、黄山谷直到徐渭,草书的发展是以用笔的丰富顿挫为准矩,而在结构处理上则一放再放,抒泄无遗的话,那么王铎则成功地阻遏住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洪流,他用冷静的理性把这匹脱缰的野马笼住,纵横取势,变化多姿,不落俗套,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收奇效于意想之外。
他在笔墨上的创新也是具有开拓性的,他的线条遒劲苍老,含蓄多变,于不经意的飞腾跳掷中表现出特殊个性,时而以浓、淡甚至宿墨,大胆制造线条与块面的强烈对比,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不能不说他这有意无意之中的创举是对书法形式夸张对比的一大功绩。在他以前,还没有人能象他那样主动地追求“涨墨”效果。
王铎的书法对中国书法后来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也波及到海外书坛,特别给东瀛书法影响颇深。
王铎亦擅画,山水宗荆(浩)、关(仝),丘壑伟俊,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尝与人云“画寂寂无余清,如倪云林一派,虽有淡致,不免枯乾赢,病夫奄奄气息,即谓之轻秀,薄弱甚矣,大家弗然。”又云“以境界奇创,然后生以气晕,乃为胜,可奈造化。”
王铎 赠汤若望诗翰
册页 纸本
这是王铎为一位外国来华传教汤若望所书写的一册页。
汤若望(字道未)於1622年抵华,稍后,在徐光启的请求之下,获朝廷征召参与历局的修历工作,开始其在中国明、清两代政府中长达三十八年的服务生涯。康熙元年(1662),汤若望在管钦天监监正事十八年之后,终获敕封為光禄大夫,并得以用一品顶带、著绣鹤补服,成為歷史上在中国任官阶衔最高的欧洲人之一,并為极少数获封赠三代以及恩廕殊遇的远臣。
王铎于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降清,并随清军将领多鐸抵达北京。或因听闻旧识汤若望已於前一年十二月接掌清钦天监,乃决定手书一卷相赠,内容则选择他在崇禎年间(1628-1644)赠给汤若望的七言律诗四首。虽然在此一册页(装订成册的书法作品)中从不曾明白指出他书写的目的,但因王鐸当时贫病交加,他显然希望此一旧作能令新贵汤氏忆起两人先前的交情,而加以賙济。
诗卷册页钤有“云谷叶氏家藏”及“南海叶氏云谷家藏”两印,可知此件曾为叶梦龙 (1775-1832) 所藏,叶氏友人翁方纲 (1733-1818) 与钱坫 (1744-1806) 落有观款。清末民初,此册归裴景福 (1854-1926),1914年上海文明书局刊行《王觉斯诗册墨迹》即借刊此作,1936年原作为叶恭绰所得,二玄社印本中即增见“番禺叶氏”、“恭绰长寿”等藏印。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兼京师图书馆馆长陈垣曾向叶恭绰借得原件,以细笔描出字框,再以浓墨向拓方式摹出,改原册页格式为条幅以流传。
释文:
過訪道未湯先生,亭上登覽,聞海外諸奇
風動鈴旗樹影斜,漆書奇變儘堪嗟。
他山鳥獸諸侯會,異國琳球帝子家。
可道天樞通海眼,始知日路小瓜窪。
需時與爾探西極,浩浩崑崙未有涯。
其二
殊方別自有煙巒,一葉艅艎世外觀。
地折流沙繁品物,人窮星曆涉波瀾。
眉間藥色三光納,匣裡龍形萬壑寒。
好向橘官延受籙,知君定不吝瓊丹。
(“形萬”二字落)
書時,二稚子戲於前,嘰啼聲亂,遂落數“..”,如“龍形萬壑”等字,亦可噱也。書畫事須深山中、松濤雲影中揮灑,乃為愉快,安可得乎?王鐸漫識。
其三
八萬遐程燕薊中,如雲弟子問鴻濛。
慣除修蟒箐風息,屢縛雄□瘴霧空。
靈藥施時回物病,玉衡齊後代天工。
幽房剩有長生訣,一笑攏鬚遇苑風。
其四
圖畫充廚始攝然,何殊層閣揖真僊。
醉吟心映群花下,閒臥情遊古史前。
琴瑟中和秋獨奏,錕鋙光怪夜雙懸。
欲從龍拂求靈液,只恐鸞車泛海煙。
道未先生(湯若望,字道未)學通天人,養多玄祕,心服其為人中龍象也。予曾書一卷,被盜竊去,因再書 此,今裱成,再奉以贖遺失之愆,知 道翁必大笑也。河南王鐸具草求正 之。月來病,力疾勉書,時絕糧,書 數條賣之,得五斗粟,買墨,墨不嘉耳,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