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作品展示 >> 街口书法创研组活动十四
街口书法创研组活动十四

 

街口书法创研组巜每日有书》巜有书必评》活动十四

2020-04-05  —————  

 

王恒璧  11:21

退休后,临帖学书,算来也有十几年了,从学圣教开始,后来学米。为让临帖所得能用于习作,不致两张皮,我走集字的路子。头几年,觉得有收获,写字有进步,兴致也较高。再深入下去,就感到举步为艰了。米字难写,而且他一生写字都在变化,如何真正把握米字的特点,渐知绝非易事。何为刷字,何为八面出锋等等,更是让人一头霧水。加上年纪愈大,记忆力减退,眼手不灵,很难达到意在笔先,心手一致,写起来顾此失彼,且易老病复发。书写中的毛病,如自己不能察觉,又得不到别人的及时指点,则毛病重复必成顽疾。也请教过师友,做过努力,但往往因自己的原因未得要领。处于这种状态,也就兴致大失,了无玩趣。是走是停,是转是弃?这大体是我近些时来的习字状况。这次创研班在举国抗疫中开展群里点评,形式新颖,意义重大,对我有激励作用。故发来两幅临作,一幅习作,请诸位老师批评指教,定認真听取改正。我们研究会的宗旨是“修文德,展才华,健心身”,我认为,写字论书本身就是有益健心身的老年活动,能在“健心身”上向前挪步,当乐而从之。

 

 

 

 

 

  

老张  14:53

@王恒璧,王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王老师多年来临写米字很成功,主要是抓住了米字的特点。其临写的米芾手札很到位。

王老师创作的作品大小错落,浓淡相宜。处处追求变化。包括字的大小,线条粗细变化。一个字内部线条粗细变化等。

王老师的作品体现了变化与和谐的统一。体现了米字的流畅和奔放。值得我好好学习。

银海周易  15:52

恒璧老师:看到你的临创作品非常喜欢,咱们交往多年感到您的行书(米书)根基很深。您是耄耋老人把一行书写的如此潇洒令人佩服。用笔飘逸流畅,浑厚质朴,稳健秀丽;用墨浓淡相宜,落笔自然。每次创研组点评您的作品都有一种美的享受,您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这次展示的作品总觉的不如以前的受看,章法布局上没有掌握好。也可能是受疫情影响准备不够充分。只是自己的感觉,不知对否请各位老师指正。

李兰兰  17:00

王老师今发临创米芾的作品。看后很是羡慕。能写好米芾的人真的很让人羡慕。

米芾的书法用笔形神兼备,令人叫绝。清高士奇曾经称赞:“蜀缣织素鸟丝界,米颠书迈欧虞派。出入魏晋酝天真,风樯阵马绝痛快”。

王老师谈了临习多年的体会和困惑。在学习任何艺术的路上,都会有顺境和逆境。突破一个难关,慢慢地又会有新的难关出现。我们每突破一个难关,就会上升一个层次,上升一个高度。如果我们总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没有障碍和阻力,就不可能再有提高了。

在遇到瓶颈的时候,很多人会停下来,认真思考。读一读前人和今人对米芾的论述和分析。看看别人是怎样理解他的。

当今有很多书法家书法从米芾出。曾看到过沃兴华老师说:他发觉米芾是一位让他能够表现自己的情感,让他能够变成书法家的人。他在临习米芾书法的过程中,更深入了解他的书法理论。然后又把米芾放到历史这个长河中去考察,看它的本质特征是从哪里继承过来的,又是怎样被后人发扬光大的,从而认识到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学习和发展米芾的书法。

比如一个很切实的问题,米芾书论主张字不作正局,“须有体势乃佳”,米芾书法的结体左右摇曳,这在当时普遍比较平正的书风环境中,是惊世骇俗的。

但是发展到今天,一千年过去了,书法结体造形经过了徐渭、王铎等人的进一步探索与创新,发展出不少摇曳欹侧的作品。现在的人们反观米芾书法,反而觉得相当平正了,如此一来,米芾的理论与实践似乎产生了矛盾。

怎样消除这种矛盾?我们只能从现实出发,设想米芾若生活在今日,会怎样把握体势变化的度?然后再“借题发挥”,在学习米芾书法的基础之上,作出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发展,让米芾书法在今天获得与当时同样的先锋性与震撼力。这样的作品,就更精彩了。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我觉得沃兴华老师的体会给我们学习书法的人指出了一条路。要思考着,体会着,分析着来学习。所以我们古人今人都要学习。用古人之法,表现我们今人的真实情感。古为今用!师为我用!这是我的一点认识和体会。如果说的不对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王老师!谢谢大家!

王恒璧  17:59

对老师们的点评,我在認真阅读,明天一併感謝!

姚福聚  18:19

王恒璧老师多年攻行书,尤其是在字习米芾行书方面成绩显著。今天发布的三幅临、创作品,均可看出王老师的行书功底。其书秉承米芾风格,又源于二王一脉的空灵简淡、丰神逸韵,又融会贯通了自己的学书阅历积淀。作品给人一种古风弥漫,新意迭出,洒脫舒畅,凝练踏实的感觉。从结体笔法看,变幻灵动,收放自如,风姿翩翩,持笔縱横挥洒,大小错落,方圆兼备,浓淡相宜,刚柔并济,藏锋露锋含蓄,提按分明,体势开张,跌宕起伏,使作品神采奕弈,颇具风釆。王老师崇尚古人,敬畏传统,注重创新,在学米字的同时,又兼并他帖,如颜真卿《祭侄稿》、巜争座位帖》等,有扎实的书写功底和多变的笔墨驾驭能力,书写语言厚重古朴,讲究笔法、笔势、笔意,作品灵动气十足,耐人寻味。

王老师担任奥运村街道书画协会会长,他组织多人学习米芾行书,都取得了很好成绩。如张造榜、郭立宏书友一直攻学米字,现为街口书画协会书法骨干。

最后建议,望王老师用更多时间,写一写米芾的手札和尺牍。因年龄所致,在这方面突破一下,使自己的字更有帖学、有古意、有韵味,灵动秀美,闲逸散淡,乃一幸事。这二年我接触王老师较多,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为人厚道实在,书如其人。值得我学习。

以上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出,祝好!

秦山人 19:11

王老师的米字行书写的很好,为人也好,是我学习的榜样。所发两幅临作和一幅创作,我都认真拜读了,都很好。我认为临作更好一些,较接近原帖。创作在字的奇侧上更大一些,字的大小变化更自然一些可能更好一些。这点看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翟天安  20:09

建涛贤弟和王恒璧老哥的临创大作都已抽空拜读,受益良多,尤其勤奋之处令我极为羡慕。提一点建议不知对否:在用生宣纸方面写出字来较肥胖痈肿,还是用半生不熟的纸更能体现前人的用笔`锋颖`使转的利落劲。仅此拱手!

刘东  20:49

@王恒璧王老师人品、书品均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人品上,待人宽厚,平易近人,谦逊豁达,做事认真。在书品上,一丝不苟,不追浮夸,刻苦精进,成效显著。我一直很欣赏王老师的书法,每次看到,都要端详揣摩良久,看得出王老在学米芾的过程中可谓用功至深。今天您所发的两临一创作品,我仍然感觉形神具备,张驰有致,特点鲜明,运笔流畅。但确实像天安老师说的,由于用纸的问题,米芾的那种八面出锋,锋芒自现的面貌略显不足,这也难怪,都是纸张惹的祸。言有不妥,望您见谅!

白丁  (李锦)  21:40

恒璧老师的序文,我拜读了好几遍。将自己的习书之路,条理 细緻地阐述,情意精邃,流畅通达,好文笔!文化人。如此,再欣赏其沉着飞翥、激越昂扬的翰墨之作,也就不奇怪了。令我奇怪的倒是,印象中文质彬彬的恒璧老师,如何写出”体势开张聚散,用笔遒劲姿媚;举止狂放,有洁癖,世称米颠”的精妙笔墨来?!我想,这正是王老师的外来滋养加自身修养的结果吧!王老师是我的榜样,向您致敬!也向参评的各位老师致敬!

关于书写工具问题,还真是个甚现实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涉及主观选择,客观质量,经济实力等诸因素,较难。至今我还在盲目地有啥用啥。不讲究,恐怕不只是书家的”懒”。待师友指导。

作揖了。‘

2020-04-06  —————

李建涛  08:19

恒璧老师好。诸位老师的评语及临创作品看到。与恒璧老师认识多年了,但每次见到恒壁老师时都是非常的谦和,待人宽厚,是我学习的榜样。

从临创作品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毛笔是否可用硬些的兼毫或狼毫。硬软毫写出来的效果可能不太一样。二,您米字特征抓的比较准,书写流畅,有韵味。整体字形大小收放自如,在学米字上下了一定功夫,但是我觉得学某一碑某一帖,也不要被它束缚住。与福聚老师建议有同感,可在今后多看多临些米芾手札定会有所帮助。

古人手扎其实就是文人之间,朋友之间相互来往的亲笔书信,是内心的一种自然表达。也正是这种手扎形式是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的。我们有时老说,无意于佳乃佳。其实这无意就是不刻意,自然而然吧。技法好掌握,写出灵动的作品,能心手双暢,可能就难了。所以从手札中多体会其内含的东西,一定会在今后的书写中有一个质的飞跃。

说的不对不妥,各位老师指教。

老马  10:39

@王恒璧王老师的行书纯熟,用笔讲究。字形字势别有风采。每次观摩都有一种干净清爽的感觉,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大家对王老师米字谈得很多,很中肯,直得我消化学习。所临王鐸二诗,我反复赏读,字形很像,意趣超然。王老师眼力独到,写米字加王铎笔意尤肉中丰骨加筋更显劲健,加之王老师笔能随心,所以,真正解读了“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临帖大法。王铎行书用笔的爽利胜过米芾的刷字,有一种刀削斧斫的劲健之感。所临题青陽山庄十首之二,凌厉清健的风格跃然纸上。用笔还要果断迅疾,稳准利索。不知是否合宜,还当细心体会。一孔之见请王老师参考,指正。

谢谢!

王恒璧  12:15

認真阅读了各位老师的点评之后,我最想说的还是感谢二字。尽管我明白老师们说的有不少善意的言过其实和溢美之词,但甚觉暖心,不胜感激。书写技术层面的意见,我更重视,将在今后的书写中认真地慢慢吸收消化。感谢所有参加这次活动的老师,因为从每位老师的点评中,都吸收到了营养。更感谢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我们街口分会以连第会长为首的领导。在举国抗疫的危难时期,举办这样的活动,除了学术层面的意义之外,对久处宅居的老人,我总觉有安定人心,振奋精神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我曾经参观过美国和欧洲的几座养老机构,确很羡慕,现在却很为那里的老人担忧。欧阳修把对案作书当作人生一乐,并说:“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餘"。向歐阳老学习吧,让我们的老年生活多些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