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口书法创研组巜每日有书》巜有书必评》活动七
2020-03-22 —————
李兰兰 21:22
为了进一步解决用笔问题,最近一直在临《石门颂》。学习隶书的人,一般都会喜欢《石门颂》。给人的美感就不用多说了。之前基本在写汉简,但是在用笔上总有些困惑。姚会长建议我临临《石门颂》。今天发两张临作和用《石门颂》笔意创作的一幅作品。不知对此帖的理解是否正确。等待各位老师点评。
另外的一张临作临的是《石门铭》。上次看到姚福聚会长发作品时说《石门铭》难攻后。我就有点好奇,姚会长身经百战,汉碑写得那么好。这个帖到底怎么回事?手边正好有这个帖。过去只是翻看过,但是没有临习过。因为《石门颂》和《石门铭》一般都会放在一起说。《石门颂》写得好的书家大多也都写《石门铭》。我就想试临一下。这一临才知道,起止难临,我觉得我根本就临不了。第一笔下去就不对。这个帖似乎有魔力。从结构上就不好把握。临的时候人整个都是歪的,找不着地平线了。仿佛面对的是崖壁,是三维的感觉。手下真的表现不出来。(网上下的帖清楚,但是高古立体诱人的这种感觉一点都没有了。)线条的书写,后来想想应该是力度,速度还有节奏的巧妙结合才能表现得出来吧。真的惊叹古人!摩拜!
曾看到有人这样解读《石门铭》。说其字体苍茫凝涩,气势夺人。有不可言说的绝妙之美。故而前人有:力弱者不能学,力怯者不敢学的妙论。真不是随便说的。
我今天发这个不为别的,只是想要取经。这个帖到底应该怎么临?诀窍在哪儿?想把老师们的经验挖到手。所以就不怕现丑了。请各位老师们指教!开释!谢谢!
李建涛 08:19
兰兰老师近年在书艺上的进步是飞快的。至今还在上课学习,让人深受鼓舞。看了临创作品,个人总体感觉线条质感力度略弱一些。
两帖都为摩崖刻石。在笔划线质特征上相似,但书体不同。一个为隶书,一个为魏碑。石门颂用笔圆浑中锋为主,不论横丶竖基本上平直,线条上有起伏的变化。线条的质感不象帖看着齐整光滑,在书写用笔时略迟涩些。不要过快,尽量写的舒展自然开张些。此二帖本人也临习过。其实怎样去用笔表现出那种线条的厚重迟涩,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后的蒼桑感,就需要自己在临帖上,笔墨上多加去临习体会。有时很难说怎么样就成,适合别人不一定适合自己,但有一点要注意,千万不可刻意去在书写中描摹其效果。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翟天安 09:59
兰兰的勤奋好学之精神可佳!进步之神速理论研究之透彻的精神更是我们向你学习的。建涛兄的见解本人也有同感此处就不同谈了。
王恒璧 10:47
早起看到兰兰老师的临创作品,此时电视里正在播送世界各国的抗疫战情,这使我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我们街口分会领导组织这次创研组临创评点的现实社会背景。作为世界大瘟疫中的老人,能在此时静心研讨书法,我想组织这类活动的领导者比我们参与者更有深层次的认识,所以,我很感谢他们。基於此,我明知自己水平低,我也积极参加这一活动。借此多读帖,再看点书,乃至動手临临,有何不好。在此长久宅居的困境中,更是有益的精神交往。鉴于此,也就不怕露出自己的浅薄。扯闲篇到此当此为止。再说兰兰老师,我觉得她是正处于(或者说还在)上升期的书家,能常看到自己不足的人其实是在进步中。石门颂,近者,我觉得杨建平老师临得好,远者,何绍基临得我喜欢,你可找来看看。
李兰兰 11:30
@李建涛 @王宁远(秦山人) @翟天安 谢谢建涛老师,王老师,翟老师!
建涛老师和翟老师都写过篆隶和魏碑。体会和经验丰富,所以能分析透彻。临这两个帖和两种书体感觉真的很不同。魏碑的用笔只能慢慢去体会了!建涛老师说的对,线条力度弱是我很大的问题,我要好好锤炼。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谢谢三位老师![抱拳][抱拳][抱拳][玫瑰][玫瑰][玫瑰]
李兰兰 11:31
@王恒璧 谢谢王老师!您的提议我加倍地赞同!杨建平老师是我的恩师!没有他的引领,我迈不进书法这个门槛。也是因为他的心量,建议我出去深造,去开阔眼界。我才得以接触到了王镛老师一脉的这些当今活跃在书坛的书家和学人。让我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增长了见识。我今天的进步完全得益于此。我感恩我能遇上杨老师。在这里再次感谢恩师!
何绍基是我喜欢,甚至崇拜的大书法家。他诸体兼嬗。我找一找他临的《石门颂》看看,借鉴一下。我见过他临的《张迁碑》,非常棒!谢谢王老师!
魏绍征 11:40
看兰兰臨一颂一铭,线条清晰,有力,形似角度向右上顷斜,按石门颂原帖齐头是平行的,石门铭魏碑线条弱,勾挑力度差,总体不错,兰兰是创研班的佼佼者,向你学习,说的不对,供参考。
李兰兰 11:55
@魏绍征 谢谢魏老师!我临《石门颂》感觉和理解还是不太对。您说的细节我没有观察到。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我一定注意。魏碑我还是要向您学习啊!
姚连弟 12:49
今天是兰兰晒作品,发出她所临习的《石门颂》《石门铭》,在说明中兰兰说了,最近一直在临《石门颂》,那就先说说《石门颂》。
前面姚老哥亮相时兰兰已经对《石门颂》的背景以及特点给大家普及了。我要说明的一点是,古人评价《石门颂》“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清.杨守敬《平碑记》)“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清.张祖翼跋)我也曾说过,三十年以来,我也曾多次临《石门颂》,临一次有一次体会。前些时在朋友圈发了几张近期临的《石门颂》,余老爷子问我是软笔还是硬笔,我猜想老爷子因为照片照出来太小,看不清,二是我的线条细了些、硬了些。
《石门铭》我也是前二十多年就临,近些年就没怎么临,因为它“跌宕开张、奇崛大气;超逸疏宕、舒展自然”的书风实在是太难掌握。康有为誉之为“神品”,在《广艺舟双辑》中评曰:“《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就是这“翩翩欲仙”的超逸、舒展,至今我没看到有哪位书家能写出来。但这两个摩崖作品最可学之处是用笔。
结字,由于摩崖的特点,拓片呈现出来的字都带些变形,这也是其之所以能“成仙”的密钥。兰兰所临二《石门》都有右肩上耸之病,其实整体上看,全石基本还是橫平竖直。如不是非《石门》不写,学些皮毛可矣。
用笔,我的体会是四个字:裹锋、涩行。裹锋,要注意行笔过程用篆籀之法中锋用笔,即使入笔露锋也要有逆入的动作;涩行,要如逆水行舟、长年荡桨(黄庭坚行草用笔皆用此法)。要注意的是不可抖擞成习气。
除此之外,纸、笔的选择也很重要。我的体会是,用糙纸、软笔。糙纸,可留住笔,增强指力、腕力;软笔,须提得笔起,亦可增强指、腕之力。另外软笔含墨量大,不怕抵力涩行。
兰兰非“胆怯者”,故大胆写《石门》,但因“力弱”,需“加力”也。因此,不可为其形所惑,应在用笔上下功夫。
天安老弟夸赞兰兰勤奋好学,进步神速,我想是这两年外出上学所致,开阔了眼界,见多识广。而且能够把所学分享给大家,难能可贵!天安老弟,同门师兄弟,差距咋就那么大呢?(玩笑)
我一直认为,正规的学习很好,但容易杂而不专,多而困惑。我们常说厚积薄发,这个“厚积”我想有横纵两个意思,横向来说,转益多师,博观约取;纵向来说,就需要集腋成裘,水滴石穿。兰兰在书法学习上给我的感觉是铺的面太大了,不要到最后什么都抓不住。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的资质、悟性、勤奋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会一夜成名,但书法上的成绩还是要时间和勤奋的积累。
说的太多,招人烦了,打住!发两张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临的《石门》,污污大家的眼。
白丁 (李锦) 13:06
连弟会长大论,有理,有据,有经验,有示范,处处为师,受益颇深。此交流形式不啻书法课堂,杨、二姚精心培育,吾真真地受教了。感谢!
王恒璧 13:51
希望在战胜疫情之后,连第会长能开几次临帖讲座。
李兰兰 14:04
@牧牛散人 姚会长!您点评得太好了。说的不多,应该再多讲讲。受益匪浅。
感谢姚会长对我的临创作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指导。
我用笔上的问题真的很多。姚会长帮我分析的非常准确。也是姚会长建议我临《石门》以解决用笔的问题。强调关注点应该在用笔上。书写时注意:“横平竖直,裹锋、涩行。用篆籀之法。”改掉右肩上耸的笔病。我记住了。临摹时在找找“逆水行舟、长年荡桨”的感觉。再试试用软笔是什么效果。另外姚会长说的中肯,我写得是有点杂了。哪个帖都喜欢,哪个帖都想弄弄。所以哪个都不精。好帖太多了。但是也不能太贪婪。还是要专注一家来攻才能深入。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谢谢姚会长!
老马 14:23
你耒我往目不暇接,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学者心诚评者意厚,不啻书院。若编辑成册,乃上乘专著。眼界大开受教受教!
姚福聚 14:55
兰兰老师好,读了你的临、创作品,总的感觉与建涛老师评论相同,就是线条质感较弱。巜石门颂》、《石门銘》,都系摩崖刻石,巜石门颂》属隶书,《石门铭》属楷书。我这几年临、创这二个刻石过程中,有一点收获,更多的是失败和教训。
下面我说一下在临创这二个刻石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临、创二个刻石要重视线条中特有的篆籀气息,这是历代书家和书法理论家多次強调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巜石门銘》显得更突出一些。在刻石中融入篆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有难度。这就要临创实践中体验、感觉才行。
二、在创作中要有新的时代风,古意加新意,风韵、气息独特。这几年,在你的书法创作中,已体现了这一点,尤其是你学习杨建平老师和王镛先生的东西,融会贯通,获之心得,使你的作品更有时代气息。当然你在理论与实践方面收获多多。
三、在临、创巜石门銘》书体中,一些书家和书法理论家提出,行笔取法行笔篆籀,以内擫紧勒之笔加提按起伏率意揮洒,用笔裹锋为主,正心着纸,圆劲满足。明疾暗涩,明行暗留,使之线条似绵里裹铁,浑劲中透着蒼茫,雄厚凝涩中又不失流动婉通,进入篆籀高古境界。加上笔势跌宕飞动,给人以痛快淋漓的感觉,可谓新法于古意之中。
不多说了,还是建涛师说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相信兰兰老师是一个聪明有悟性、灵气勤奋的人,在学书的道路上不断会攀登高峰的人。祝好!
李兰兰 15:58
@姚福聚 谢谢姚会长分享他多年临习,创作书法的宝贵经验和体会。
对于难攻的碑帖,各位前辈其实都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上挑战过自己。挑战过了,不管成功与否都会积累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对将来的学习和创作以及指导我们后辈少走弯路的宝贵财富。这些经验看后使我感受良多。一定要把这些记牢。姚会长虽然是耄耋老人。朝气蓬勃!是我学习的榜样!谢谢姚会长的指导和鼓励!
姚连弟 16:19
如感觉《石门铭》难掌握,可临习同为摩崖刻石的《郑文公》。
李兰兰 17:32
@牧牛散人 好的!谢谢姚会长!我找来看看。创研组这次的活动太好了。难得有这种深入交流的机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