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迈步从头越--贵在起步 姚连弟整理
现在学作诗词的,大致有三类情形:一类是读了些诗词,很想试试,把自己的情意寄托在诗词中,可是从来没有写过,不摸门;第二类是开始写了,但在创作手法、格律形式等方面,不符合古典诗词要求,尤其是平仄不合辙;第三类是基本上掌握了古典诗词创作的要求,但在思想性、艺术性诸方面有高底、精粗、雅俗之分,有待于提高的问题。
第一类情形,贵在起步。鲁迅曾说过,婴儿学走路,迈出的第一步,总是歪歪扭扭,很难看的。可是母亲总不会因为孩子走得难看,而不让他迈出第一步。学作诗词,就要像婴儿学走路一样,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不迈出这一步,你总是站在想作而不会作的诗词门槛外面。
今天咱们就说说贵在起步,也就是说怎么迈出第一步?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急起步。不必等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之后,再去写;读了一些诗词之后,你心中有那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就不要管它什么比兴、格律等要求,把你内心想说的流淌到笔端,写成打油诗可以,写成顺口溜可以,写成“四不像”也不妨。等以后古典诗词读多了,读熟了,逐渐掌握了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之后,再将这些原始作品加以修改。
其中有的作品,虽然格律不规范,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朴实而自然,也不必重新加工,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若是有条件,请老师修改修改,并请他讲讲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登程可能更快当些。起步之后,往往越想写,越觉得自己功底浅,越驱动自己多读诗词,这样便进入了前面所说的读----写的良性循环之中。到了这一步,可以说已经起步登程了。
第二种是依样画葫芦。像学书法先临帖、学绘画先临摹那样--结合读诗词,选择那些合自己情意、对自己思路的诗词,按其句式、平仄、韵脚填上自己想抒发的思想感情。许多诗词造诣很深的人也偶用此法,例如毛泽东就曾将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 陆游《示儿》
步原韵写为:
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扫尽饕蚊日,公祭毋忘告马翁。——毛泽东《有感.仿陸放翁<示兒>詩》
毛泽东好像很喜仿效陆游,如曾仿效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但毛主席好像喜欢陆游的雄放,却不喜欢陆游的悲愤沉郁。陆游的悲与雄为一,陆游的诗,能在中国古代诗坛自成一家,其实是在于她的悲心与雄志,不在于其巧妙。陆游的诗也就是说胜在诗心,非匠心。毛主席有雄志,不仅是“九州同”还要“五洲同”,毛主席的这种“悲”不是悲,是“撼”,打动人心。饕蚊:指嗜血的蚊子或吸血虫。
诗文最忌讳模式化和套用他人的词句,但也有例外。有人有意将一些名诗改动少量词语,从原诗中剥离出来,这就是改句,改出来的诗就叫剥体诗,也称剥皮诗,拟古诗。
鲁迅在“九.一八”以后,为批判国民党从北平抢运文物,而不准大学生逃难,将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 崔颢的《黄鹤楼》
依原句式戏写为: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专车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鲁迅《剥崔颢<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而鲁迅的诗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不抗日的卖国丑态。
这种直接的仿作,初学的人很难达到上面两首诗那样的水平,也会像婴儿学走路一样,总是歪歪扭扭的。别着急,这也如同临帖、摹画,功到自然成。
用这种方法起步的同志要注意:当你还没有掌握格律,尤其在学会辨认平、上、去、入四声之前,千万别在你的作品上标以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及词牌名称。因为这种作品往往格律不规范,尤其是平仄不合辙。若是标上了上述名称并发表出来,懂格律的人看了会当成笑话的。
用这种方法上路,可以分两步走,先顾一头----使画出的葫芦尽量充分、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情意,以后再兼顾格律,尽量做到格律严谨。
在去年秋季密云遥桥古堡采风时,张亚丽写了一首小词,说是看了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堂》就自然想到了这次采风,于是把欧阳修的《朝中措》改写了一下。
欧阳修的词是这样的: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宋. 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
这位创研员改后是这样的:
密云采风古堡中,山色倚晴空。书画堂前挂满,热闹几度平横? 笔会人多,挥毫万字,一饮千钟。精微不分年少,道老还需衰翁。
她能够由采风、笔会情景想到欧阳修的词作,已经很不错了,并且改完后的词在立意、构思上都很有味道,遣词用句也很大胆,有几分豪气。
其实这就是入门的开始,可贵的起步。当然,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平仄不合词谱,遣词用句还欠推敲,有的词语不甚合理。我给修改了一下:
密云古堡采新风,山色倚晴空。书画堂前挂满,点评几度争锋。 丹青点染,挥毫泼墨,微醉琼盅。神气不输年少,还看(刊)道老衰翁。
前三句除了第一句做了微调基本没动;第四句“热闹几度平横”不好解释,改为“点评几度争锋”较为真实描写出点评作品时的争论。下片二、三句她都借用了原词句,用在这里有些夸张过度了。改后写出笔会的热烈场景。最后两句“精微不分年少”也有些不好解,改后豪情大增,令人精神振奋。
这样一来,按谱填词,平仄合度,情景交融。由此反映出参加活动的创研员们不甘服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面貌。
第三种是零部件组装。就是将自己曾经背诵熟记的诗词句子、词语组装起来,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意。
这种诗也有个名字,叫“集句诗”,就是集合古诗文句成诗。创作集句诗要求对原诗句融会贯通,如出一体。这样集成的诗要能既无斧凿之气,意义又相连贯。
例如南宋.文学家,民族英雄文天祥,曾写了200首集杜诗,清晰地写出了宋亡前后的历史过程,他在少年时期就曾集杜甫诗句于一诗,以表达投笔从戎的志向:
读书破万卷,——唐.杜甫《赠韦右丞》
许身一何愚(鱼)。——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赤骥顿长缨,——唐.杜甫《述古》
健儿胜腐儒。(如)——唐.杜甫《草堂》
这里要说明的,这首集句诗中押韵的两个字:“愚”、“儒”,在《诗韵新编》里不在一个韵部,“愚”在十一鱼部,“儒”在十姑部,那么它们怎么能在一首诗中押韵呢?《诗韵新编》凡例第三页有一个表,列的是可以通押的情况。什么叫“通押”?就是诗韵排列次序相近而音又相似的两韵,或两韵以上的这些邻韵可以在一首诗中作为韵脚押韵,就叫通押。
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十姑和十一鱼是相邻的、音又相似的两个韵部,在“通押情况”栏里,十姑写着“通鱼”;十一鱼写着“通姑”。这说明它们两个韵部是可以在一首诗里共同押韵的。
又如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在他的戏剧代表作《牡丹亭》中,出出(出:即现在的一幕)都有集句诗,而且浓淡相宜,风格统一,令无数文人雅士折腰。《牡丹亭》第十三出《诀谒》(页)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此身飘泊各西东,(唐.杜甫《清明二首》之一)
笑指生涯树树红。(唐.陆龟蒙《阖闾城北有卖花翁讨春之士往往造焉因招袭美》)
欲尽出游那可得,(唐.武元衡《春题龙门香山寺》)
秋风还不及春风。(唐.王建《未央风》)
四句诗分别来自四位唐代诗人的四首诗,集在一起点明这一出戏要表演的剧情。第一句取自杜甫的《清明二首》之一;第二句取自陆龟蒙《阖闾城北有卖花翁讨春之士往往造焉因招袭美》;第三句取自武元衡《春题龙门香山寺》;第四句取自王建《未央风》。
有个老同志离退下来后,顾虑接班的青年干部难以胜任。可是后来事实证明,他们不仅胜任,而且干得非常出色。老同志不胜感慨,想写首诗抒发一下情感,于是就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诗词中选出适当的诗句,组装成一首七绝:
谁持彩练当空舞,风卷红旗过大关。
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第一句是从毛主席《菩萨蛮. 大柏地》中摘出的;第二句是从《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摘出来的;第三、第四句都是从朱总司令《攻克石门》中摘出来的。集前人诗句成篇,古已有之,今人亦常试之。
作集句诗也是一种很高的艺术技巧,必须对某一名家的诗读得很多,理解很深,背得很熟,记得很牢,用得很活。初学者是很难达到的,但可以学作借句诗,即借古人诗句或诗中词语组装成诗篇,抒发自己的情意。
借句有明借、暗借两种。
明借,即把古人诗句直接引来,或者稍稍改变用在自己的诗里。
例如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尾联:“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上句是直接借用唐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中的下句的。
又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将李贺《致酒行》中的“雄鸡一声天下白”稍加改变而成的。
《七律.答友人》中的“我欲因之梦寥廓”,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句。
《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化用李商隐《贾生》“贾生才调更无伦”句。
暗借,即把古人诗句、典故拆成零件,组装成部件,用到自己的诗中。这种暗借,一眼很难看明。许多人写诗是从零部件组装起步的。每当构思立意之后,就可以在自己记忆库中翻箱倒柜,搜寻、选择那些适合表达自己情意的诗句、词语,然后加以改作、组装。如元好問《论诗绝句》: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间)。——宋末. 元好問《论诗绝句》
首句借用了唐代李商隐《锦瑟》中颔联的下句(“望帝”的典故前一讲中已经讲过),李商隐这一句的原意是借望帝魂化杜鹃事,一方面表达他对理想中“春心”、“年华”乐景事的美好回忆;一方面又对现实中美好理想和情思的破灭而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哀。第二句则化用了首联。原诗这联的大意是精美的瑟为什么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青春年华。诗人借此喻指:弦多繁富的音节,多么像纷繁复杂的人生往事。诗人追溯已往,无比感慨。《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李商隱的詩多词藻华丽、情意缠绵、景像迷离、含义深邈,有时竟致晦涩难解的地步。因此,元好问下面就说:现在(指宋、元时期)的“西昆体”诗以李商隐为宗,诗虽好,然则虚幻隐晦,真恨不得能出现一个像汉.郑玄(为《诗经》作《毛诗笺》)这样的人,把李商隐的每首诗都加上注释。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
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它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艺术上大多师法晚唐诗人李商隐,片面发展了李商隐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诗歌思想内容贫乏空虚,脱离社会现实,缺乏真情实感。至有元好问发出“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叹。
这里元好问就是暗借李商隐的诗句,来说明晦涩难懂的诗,不容易让大家读懂,尽量少作。
有一位朋友,也在学习写诗,有一次他发过来一首:
三更半夜闹神经,苦想铭(冥)思炼句惊。短信哒哒传半里,诗兄好梦气不成。
意思是夜里睡不着觉,苦思冥想的琢磨好句子,兴致勃勃发给我,把我的好梦给搅了,生气也没法子。他的诗意是学写诗,但是又苦于“囊中羞涩”,想不出能表达自己情意的词句。这说明平日积累的不够。我给他回了一首:
古人炼字费推敲,马上寻章囊里抛。秃笔作山池水墨,成竹胸有领风骚。
用古人修字炼句、苦练书画的典型故事告诉他要积累学养,这样才能做好诗。四句诗里用了六个典故:
“推敲”:出自唐代诗人贾岛。年轻的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他的诗句。突然,他想到了俩句好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的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韩愈面前。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韩愈想了一会,说:“还是敲字好。静静的夜晚,在月光下,一个僧人得得的敲门,这个情景是很美的。”于是“推”字改为“敲”字。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第二句典自“诗囊”。 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李长吉,即李贺)说的是唐代诗人李贺,为了把诗写好,每天起得很早,背上饭兜、锦囊,骑上一匹瘦马,沿着一条小溪漫游。一路上,他细心观察和了解自然风物,即景吟诗,每逢想出佳句就写在纸条上,放入锦囊之中。
历代诗人常用“诗囊”入诗:
宋.陆游 《病中偶得名酒小醉作此篇是夕极寒》诗:“诗囊羞涩悲才尽,药裹纵横觉病增。”
清.周亮工 《寄闽南高云客蒋用弢谢尔将》诗:“难从酒伴浮三雅,自解诗囊咏七哀。”
梁启超 《腊八小饮》诗:“客怀澒洞诗囊窄,乡思低迷粥鼓遥”。
毛泽东在《纪念鲁迅八十寿辰》诗中也曾用“诗囊”一词: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秃笔作山”。典自唐.李肇《国史补》卷中载怀素练字,写坏了的笔头堆积如山,号曰:笔冢。
另外据《书断》记载: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后来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池水墨”典自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意思是:张芝尤擅长草书,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朝廷反复书写,书写完了以后,再染色裁衣,他坚持每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所以人们称他为“草圣”。
“成竹”之意取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云当)谷偃竹记》:“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同,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风骚”,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后代用来泛称文学,在文坛居于领袖地位或在某方面领先叫领风骚。 后来亦指指文采,时代潮头。如清·赵翼《论诗》:
李杜诗篇万人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也借指诗文,如:
唐.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晴催翰墨,秋兴引风骚。”
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闲隙吟风骚。”
另一个例子是一位画画的大姐给我画了一张“白梅图”,我很满意,填了一首《虞美人》:
千枝错落争春度,疏影横斜处。新苞欲破显精神,先把暗香飘送醉佳人。 团团素锦凌寒白,宛若神仙琢。零零落落碾为尘,一缕香魂无意化甘霖。
其中“疏影横斜”、“暗香”出自北宋诗人林逋(补)的七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宋.林逋《山园小梅》
“疏影”、“暗香”后来就成了梅花的代名词。
最后两句借用了陆游《卜算子》咏梅最后两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并稍稍作了引申。
用这种方法起步比较容易上路,采用“急起步”和“依样画葫芦”方法开始的,也得通过“零部件组装”阶段,才能步入门槛。用这方法起步,须备一个重要条件,即要读过相当数量的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
前面曾讲过,现代人写旧体诗,是把古典诗词作为工具,表达自己的情意。这不仅要仿其框架结构,而且还要选用其建筑材料,就是说,要选用古典诗词语汇。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对酒》)可以入诗;“鸡蛋一斤三块八”则不像诗句。“诗听越客吟何苦,酒被吴娃劝不休。”(白居易《登城夜宴》)是诗句;“卡啦OK先生唱,高级香槟小蜜陪。”虽然平仄合辙,对仗也凑合,但不能算诗句,只能是打油。
诗与打油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合乎格律,主要看有没有艺术美感和深广的意境。中唐时代,有一位姓张名打油的人,他就爱作这样的诗,在以诗赋取士的唐朝,他的诗确是"别树一帜",引人“注目”。 他曾作咏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唐.张打油《咏雪》
这首咏雪诗一下子就传开了,并且出了名,当时和后代不少人偏偏愿意效颦,于是就把这种俚俗诗,以始作俑者之名名之,称为打油诗。
不过张打油之所以闯出牌子,以至这类诗竟冠以他的名字称之为打油诗,还有一段轶事: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刚进大殿,便看见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大官大怒,立即命令左右,查清作诗人,重重治罪。有位师爷上禀道:“大人不用查了,作这类诗的不会是别人,一定是张打油。”大官立即下令把张打油抓来了。 张打油听了这位大官的呵斥,上前一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我张打油确爱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嘛。不信,小的情愿面试。” 大人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张打油一下。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于是便以此为题,要张打油作诗。张打油也不谦让,脱口吟道:“百万贼兵困南阳,”那位大人一听,连 说:“好气魄,起句便不平常!”张打油微微一笑,再吟:“也无援救也无粮,”这位大人 摸了摸胡子说:“差强人意,再念。”张打油马上一气呵成了后三句:“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这几句,与“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连这位大官也惹笑了,终于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从此远近扬名。“打油诗”的称谓也不胫而走,流传至今。
清代有个新嫁娘,众宾客酒足饭饱之后,开始大闹新房,欢声笑语,热浪阵阵,直至深夜,还逼新娘吟诗一首,表达新婚之夜的感受。这真是强人所难。新娘无奈,终于口占一首:“谢天谢地谢诸君,我本无才哪会吟?曾记唐人诗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可是这一吟,非同小可,立刻产生轰动效应。众宾客哗然大笑,乐不可支,都说“好,好!”有的说:“新娘急了,时间宝贵!”说着乘欢而散。此诗妙在末句,虽为引语,但此时此刻,别有新意。
“春宵一刻值千金”出自苏轼的绝句《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宋.苏轼《春宵》
这首诗中,以清新的笔致描写了春夜里迷人的景色,写花香,写月色,写高楼里传出的幽幽细吟的歌乐声,也写少女们为了不让美好的时光白白过去,都在尽情地寻欢作乐。
打油诗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当然也有对真善美的感应,但主要的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
南宋.林升有一首传世之作《题临安邸》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林升《题临安邸》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揭露那些“游人们”( 南宋统治阶级)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迁都重庆,躲到四川峨嵋山,大片国土沦陷。一些国民党要员无心抗日,却大发国难财,在“汴都”寻欢作乐。有人写仿拟诗嘲讽道:“山外青山楼外楼,嘉陵歌舞几时休?暖风吹得游人醉,错把渝州作石头!”“嘉陵”,指四川;“渝州”,古州名,今重庆市;“石头”,即石头城,今南京。“错把渝州作石头”,化古讽今,仿拟林升的《题临安邸》而挞伐国民党权贵苟且偷生、醉生梦死、卖国求安的丑恶行径,可谓入木三分。
在改革开放中,有些人借考察学习之名,行公款旅游玩乐之实,于是也有人仿效写了一首“公款歌舞”的剥皮打油诗:“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香风薰得“诸公”醉,九州处处作杭州。”讽刺那些肆意挥霍人民财富的所谓公仆们。
许多精彩的打油诗确实比好多正统的诗歌更有意思。打油诗的魅力在于它的趣味性、知识性和故事性,还有就是通俗性。不但诗本身有趣、幽默、俚俗,暗含讥讽,包容文史知识,体现名人的个性、爱好、轶事和思想,而且很多与诗有关的故事也很生动有趣。
至于有的人表示谦逊,把自己的诗称为打油,那是另一回事。开始学写诗,难免打油味儿较浓,随着读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的增加,典雅词语的积累,运用技巧的磨练,便会油味越来越淡,诗味越来越浓。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一是填词不仅不排斥俗语、俚语,而且为了增强词的韵味,还要艺术地运用口头话的言语。这个问题有机会再详谈;二是旧体诗用语虽讲究典雅,但有些诗,尤其是政治讽刺诗,诗人有意加点“油味”,以增强其幽默讽刺的艺术效果。古人诗中不乏其例,如唐人曹邺《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唐.曹邺《官仓鼠》
这首诗用口头语,咏官仓鼠,画贪官污吏像,把当时的吏治腐败,骂得个痛快淋漓。苏轼《洗儿戏作》: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宋. 苏轼《洗儿戏作》
诗人借以抒发怀才不遇、宦海沉浮之无限感慨;寓庄于谐,正话反说,借“孩儿”讽刺“愚且直”、“无灾无难”的当朝公卿。又如鲁迅的《学生和玉佛》:
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
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
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
所嗟(街)非玉佛,不值一文钱。——鲁迅《学生和玉佛》
这首诗写于1933年1月30日,出自杂文《学生和玉佛》。当时继东北沦陷之后,华北半壁山河岌岌可危,北平局势十分危急,又将沦于敌手。国民政府担心北平保不住,故将大量的文物运到南京,团城白玉佛亦将南运。防止被日军抢夺。同时电传教育部电告各大学,:“……北平各大学中颇有逃考及提前放假等情,均经调查确实。查大学生为国民中坚分子,讵容妄自惊扰,败坏校规,……”当局以“战略关系”和“诱敌深入”为借口,放弃北平,既不准大学生爱国请愿,又不准他们逃难。于是以此为话题,鲁迅创作此诗予以讽刺、鞭挞。
打油诗还能以诙谐反映乐主义的人生态度。聂绀(赣)弩,是一位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无产阶级革命老战士、文学家。1957年遭厄运,十年浩劫中备尝肉体折磨。在北大荒“劳改”期间写了许多格律严谨的七律,典雅中掺以打油,或打油中缀以典雅,反映他在逆境中从未悲观颓唐,生活中充满乐趣,对前途充满信心,读来既有谐趣又很感人。他同遭同样厄运的万枚子一起舀粪,写了两首七律,兹录其一:
君自舀来仆自挑,燕昭台畔雨萧萧。
高低深浅两双手,香臭稀稠一把瓢。
白雪阳春同掩鼻,苍蝇盛夏共弯腰。
澄清天下吾曹事,污秽成坑便肯饶?——聂绀弩《清厕同枚子》
整首诗是打油体,其中巧妙地用了几个典故:
“燕昭台”:相传燕王为延请天下贤士,筑台置千金于其上,名黄金台。诗人借以喻黄色的粪堆,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白雪阳春”:是将战国时楚国高级乐曲“阳春白雪”的语序颠倒了一下,借以喻同遭厄运的两位文人,并同“苍蝇盛夏”相对仗,妙趣横生。
“澄清天下”:典出《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乓)登车揽辔(配),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借以抒发诗人在含冤中,还充满革命战士的责任感、自豪感。这样的诗若无坚定的革命信念、深厚的古籍知识、娴熟的艺术技巧,决不能写出来。
聂绀(赣)弩认为,作诗有娱乐性,完全不打油,等于“自讨苦吃”。我以为,这是对旧体诗已经有一定的功底的人来说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打油是高级打油,和那种不讲比、兴,不讲格律的打油完全不同。所以,学诗词起步之后,首先还应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多积累古典诗词语汇,若是停滞在低级油腔上,是很难上路的。待到功夫深,自会典雅、打油恰到好处,挥洒自如。
我自己也写过这样的打油,前些年曾随朋友到张家界旅游、笔会,国际大片《阿凡达》外景取自于此,经电脑处理,给观众呈现出群山漂浮,星罗棋布的玄幻莫测世界,令人称奇。于是写打油一首:
非凡电影《阿凡达》,云海悬峰《潘多拉》。
幻境星球何处是,湘西胜景界张家。
《阿凡达》是一部科幻电影,“潘多拉”是电影中另一个星球的名字,不是希腊神话中打开灾难盒子的潘多拉。
张家界有条小河叫“金鞭溪”,金鞭溪中有特产小鱼,鱼鳞线在阳光照耀下闪金光,被当地人称之为“金边鱼”,溪边开野花,彩蝶飞舞,衫树成林,相映成趣:
金鞭溪水静悠悠,独有金边乐游游。
双戏彩蝶无事事,成林杉树直溜溜。
起步之后,要较快地上路,需要经常练习。练习就需要有点外力推动。譬如,有条件的,可以组织个诗词学习班,一定时期内号召学员写几首诗词,选出一批比较好的作品编辑出版诗词选集。又如爱好诗词的朋友相互酬唱,你来一首,我和一首。因为读了朋友的作品,往往会引发自己的诗思,同时又觉得“来而不往非礼也”,需要应酬一下。前人许多好作品,是在酬唱中产生的。例如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绛帻(责)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唐.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
贾舍人指唐代官员贾至,曾在朝任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他写过一首《早朝大明宫》,把皇宫豪华的气派以及百官上早朝时严肃隆重的场面写得活灵活现,政治色彩很浓。当时颇为人注目,杜甫、岑参、王维等人都曾作诗相和。王维的和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层次,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描绘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与皇帝的尊贵与威严。作为和诗,此诗不和韵,只和其意,用语堂皇,造句伟丽,格调和谐,独具特色。
还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据史料记载,刘禹锡、白居易向来交深,即使贬谪远离京都,仍不绝诗书往来,借以相互慰勉。唐宝历二年(826年)秋,刘禹锡罢任和州刺史调京都途经扬州时,正好白居易从东都也来扬州。两位老友首次同游扬州,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分外亲昵。二人把酒尽兴,不知所醉。当下,白居易就席吟赠一诗,刘禹锡酬答了这一首和诗。白居易诗的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答谢诗就是从这里开始。
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尤其是第三联,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
以上所举两例,都是和作。除了和别人的诗,还有个办法,就是自己给自己加压,规定每周或每月写几首习作。学诗词,起步之后,打打停停,一曝十寒,是很难上路的。
学诗词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及格了呢?开始标准不要定得太高,达到以下三条就算及格了:
第一条,有真情实感。品评诗词有所谓“三真”,即真情实感、真积力久、真知灼见。
真情实感,就是说写诗词要抒发自己的真情意,不能无病呻吟,也不能抄袭别人的。
真积力久,就是说要下真功夫、持久地日积月累知识,所谓“一分神来,九分汗下”(郭沫若)。
真知灼见,就是说不落老套,有自家的新意,所谓“意必己出”,“意新语工”。
其中真积力久和真知灼见,对初学者来说要求有些过高。但真情实感却是最基本的要求,一开始,路就要走正--你写的东西,必须是是客观现实与你的心灵击撞拼发的火花、从自己的胸中流淌到笔端的;
第二条,真情实感不是用政治口号、时髦名词来表达,而是尽量用形象的、典雅的“诗家语”来写。有关如何用“诗家语”的问题,以后将专门讲。
第三条,在格律上要达到最基本的要求:押韵、平仄、粘对、对仗要基本达标。进而学会规避孤平、合掌、重字,三连平等禁忌。
另外,初学写作的同志还会问:学写诗词是先学写诗,还是先学填词?一般来说,应该先学写诗,然后再学填词。诗是照格律写的,诗句字数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句数也只有绝(四句)、律(八句)、长(十句以上)三种。而词是照词谱填的,一词名一谱,则复杂得多。词谱以千计,常见的也有几十种。词谱中更是有严格的格律。如果填词的格律尚未学会就胡乱填词,不但会养成不良习惯,更会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