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与实践 >> 吾诗读罢自醒然—读、写诗词的好处 姚连弟整理
吾诗读罢自醒然—读、写诗词的好处 姚连弟整理

 

吾诗读罢自醒然——读、写诗词的好处  姚连弟整理

 

学习诗词,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读;二是学会写。二者有联系也有区别。

有联系,是说要想学会以古典诗词形式进行创作,首先要学会读古典诗词。人们要掌握诗词创作的艺术构思、表现手法、诗词语汇、格律要素等等,主要依靠精读大量的古典诗词,而不是光靠听课,或者专门去读什么“作诗指南”之类的书籍。一个人精读古典诗词的多少、理解的深浅、艺术欣赏水平的高底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作能力和水平。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这话虽有点夸大其词——光凭“三百首”这点本钱,想吟诗自如,是远远不够的——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

写诗填词,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意,包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这形式古已有之,我们要熟练地使用它,就必须非常熟悉它。所以说,读诗词、背诗词是学写诗词的基本功。已经学会了写诗词的,也还要经常读诗词,汲取古典诗词艺术遗产之精华,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

多读、熟读、精读诗词,不仅可以提高选择适当词句,以表达宜于入诗词的情意的能力,而且,也是触发和酝酿宜于入诗词那样的情意的媒介和酵母。

情意来源于生活。但这些自在的情意往往不能成为诗情,自然地从胸中无碍地流淌到笔端。但当你多读、熟读、精读诗词之后,情意就会升华。譬如身经百战的老同志,多读些盛唐边塞诗。当读到同你当年战斗情形相似的作品时,一定会触发“铁马金戈”一般的回忆。如果正逢这个战役的周年纪念,或者故地重游,你会情不自禁地“慨当以慷”起来,想把感怀谱入平平仄仄平。若是你年轻时,有过两口子长期异地分居、久别重逢的经历,当你读到秦观的《鹊桥仙》:“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时,往日的情意定会翻腾起来,也想来个“调寄”什么词牌。

掌握格律,也要靠熟读诗词。如果你读的诗词很少,未必能全看懂王力的《诗词格律》多少讲,因为书中所例举的诗词,你大都未接触过,书里讲的格律规则,你就很难领会。但是,当你熟读大量的古典诗词之后再学格律,情况就不一样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乃至无师自通。

以上是说有联系。说有区别,是说读诗词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和艺术欣赏活动。学会读诗词并不容易,绝大多数会写诗词的人,并不是拿起任何一首诗词都能读懂、读通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者诗词造诣很深,鉴赏水平很高,留下不少品评诗词的著作,但是没有留下什么诗词名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会读诗词来学写诗填词;或则以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为主,并不一定去写诗词。

写诗词还须有创作欲望。诗歌本来就是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语言艺术,即所谓“诗言志”(《尚书·尧典》)。司马迁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西方也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如果你缺乏自身的生活感受,没有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即使熟练地掌握了诗词创作技巧,也未必能写出有感染力的诗词来的。

古人写了无数的“应制诗”(奉皇帝之命所写的或和的诗)、“试帖诗”(科举考试所作的诗),能有几首留传下来的?当然,我们大多数同志学写诗填词,并不希冀留下什么传世之作,也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作为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各人情况也不尽同,有的写出来只是为了自赏自娱;有的为了寄赠朋友,相互酬唱;有的则争取报刊发表,或汇集成册,以期面向更多的读者,或作为自己心路历程的纪录,赠送亲友、留示后人。

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定出自己的学习要求,不必攀比别人。但是有一条:你不想写,或者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去写。否则,那就把本来是轻松愉快、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变成苦差事了。那还不如多读点诗词,出神入化,心连广宇,鹜精八极,从中获得艺术享受;如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些品评诗词的札记也可。

一、读诗词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亨受,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

读诗词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代。文官公余之暇,武将鞍马之闲,学者研读之余,常常诗词一册在手,把玩吟诵,调剂一下精神,松弛一下神经。中南海清理毛主席图书,发现毛主席生前读过大量古典诗词,而且经过多次圈点、批注。古时,士大夫隐退之后,常寄情寄兴于书画、诗词,或者参禅以淡泊人生。

读诗词为什么能成为脑力劳动者、尤其是隐退人员常盛不衰的文化休闲活动呢?一是因为许多诗词精品,往往把千言万语浓缩成几句艺术言语,读了使人开窍,使人动情,使人解忧,使人神游,从中可以获得其他文艺欣赏所不能获得的乐趣。尤其是那些引起你共鸣的作品,则越品越有味道。二是方便,不受什么时空限制。你可以一连几天迷恋在诗词海洋中,也可以几分钟浏览一首小诗。可以吟诵于庭园书斋,可以漫咏于床头席第,可以把玩于旅途车马。

现在不是兴旅游吗?如果有条件,漫游祖国名胜古迹、世界通都大邑,这无疑是个福份,但有这福份的并不多。若是你学会了读诗词,则具备了另一种旅游的条件,即神游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祖国诗词的王国里。这种旅游,既不用公费,也不需自己掏腰包。一旦你投入之后,是很有意思的。

譬如,读李白刚离开蜀地、给送别的友人写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艺术效果十分强烈。这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细细品味这首诗,眼前好象出现一幅山川雄伟、月明水静、云彩变幻的大写意画。又好像看到“杖剑去国、辞亲远游”,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青年李白的形象。

又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夫)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谎),双照泪痕干。——唐.杜甫《月夜》

这首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诗人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独看“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更使诗人可怜的是那不谙世事的小儿女,还不懂得“忆长安”是什么意思,为母分忧;诗人以雾湿云鬟、月寒双臂的想象,刻划出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情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细细品味,难免不为之动情。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采用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妙在从对方那里生发出自己的感情,这种方法尤被后人当作法度。全词词旨婉切,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感情真挚,深婉动人,没有被律诗束缚的痕迹。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都留下千余首题材广泛的不朽诗篇。上面所举,不过是他们各自的一首小诗。

一部《全唐诗》,“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今人《全唐诗补编》又收《全唐诗》未收之诗六千三百余首。除了达到最高成就的李、杜名篇之外,还包括唐代各个时期杰出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如:

初唐上官仪和格律诗的完成者沈佺期、宋之问;王绩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其);

中唐有现实主义诗人和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这一运动的参加者元稹、张籍、王建;在艺术上各有创造、自成一家的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等;

晚唐则有再建辉煌、世称“小李、杜”的杜牧、李商隐,继承中唐新乐府运动精神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唐代不到三百年,留下的诗篇数目,比自西周到南北朝一千六百年遗留下来的多出两三倍。诗歌创作流派纷呈,题材广泛,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晚唐,盛行于宋朝。晚唐、五代有温庭筠和花间派词人,他们的作品大都限于花前月下、男女欢爱、离别相思的范围;还有南唐后主李煜和南唐词人,李煜的词多抒发亡国之恨,突破了词传统题材的樊篱。到了宋代,作者蜂起,流派纷呈。一部《全宋词》,词人愈千家,篇章愈两万(词作19900余首,残篇530余首)。题材扩大到几乎无事、无意不可以入词的地步。

宋词大致分两派:一派是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一派是以苏轼、张孝祥、辛弃疾、刘克庄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南宋.俞文豹在他写的《吹剑录》中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大意是说苏轼在玉堂署任职时,问一个很擅长拍马的幕僚,他的词和柳永词相比较如何,这幕僚说了上面一段话,说柳永的词适于“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柳永谱的《雨霖铃》中的一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 柳永《雨霖铃》

这首词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这句是写柳永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

“大江东去”则是出自我们比较熟悉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词怀古抒情,写苏轼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开篇写长江的非凡气象,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都给人以豪壮之感。再写赤壁矶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意境开阔博大,感慨隐约深沉。起笔凌云健举,包举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人事并收笔下。苏轼吊古伤怀,想古代豪杰,借古传颂之英雄业绩,思自己历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最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这位幕僚引了柳永、苏轼各自代表性词作中的千古名句,说明了柳永词娇婉细腻,苏轼的则是豪情万丈、睥睨(僻腻)天下。虽然这个幕僚溜须拍马之情溢于言辞,但也确实道出了苏轼词的豪迈气慨,难怪苏轼为之绝倒”!

读词,一旦投入之后,也是容易着迷的。你看,毛主席睡不着觉,还哼范仲淹的《苏幕遮》、《渔家傲》,并且写下观感:“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毛泽东诗词集》230页)

现在的电视频道不是很多、内容很丰富吗?新闻、音乐、体育、戏剧、连续剧……任你选择。如果你学会了读诗词,并大致了解各个时期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那就等于手里拿了个“遥控器”,可以随时在诗词的王国里,选择你所喜爱的“频道”。并且,随着读诗词的深入,你的审美观、鉴赏水平亦逐步提高。对诗词王国的宝藏进一步熟悉,你就可以自由地根据形势、环境、时序、个人心境等情况,长吟最适合的作品,神游八极,驰骋想象。这对陶冶性情、平衡心态大有裨(碧)益。

二、读诗词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

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讲究采用“比”、“兴”两法,不是直话直说的。作者抽象的思想感情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形象来表达的。诗人常常从古往今来的典故、诸子百家学说、宇宙万物动态中,选择那些最贴切的东西来状物、摹景、议事、明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意。

譬如李白的《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快),自爱名山入剡(眼)中。——唐. 李白《秋下荆门》

此诗写于诗人第一次出蜀远游时。诗中借景抒情,妙用典故,抒发了秋日出游的愉悦心情,也表达了诗人意欲饱览祖国山河而不惜远走他乡的豪情与心志。全诗雍容典雅,又不失豪放飘逸,意味深长。诗中洋溢着积极而浪漫的热情。

第一句是写景,同时点出题中的“秋”和“荆门”。荆门山原是林木森森,绿叶满山,然而诗人到来时,却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眼前一空。由于山空,江面也显得更为开阔。

第二句承上句“江”字,并暗点题中“下”字。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殷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行人安稳,布帆无恙。”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旅途平安,更有一帆风顺、天助人愿的意味。

第三句,是由第二句中的"秋风"连及而来的。据说西晋时吴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想到故乡的莼羹、鲈鱼鲙(快),说:“人生贵得适志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回到了故乡。李白此行正值秋天,船又是向着长江下游驶行,这便使他联想到张翰的故事,不过他声明“此行不为鲈鱼鲙”,此行目的与张翰不同,他自己是远离家乡。

第四句说,饱览绍兴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另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达到目标。所以这里的“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今浙江嵊州,境内多名山佳水。

历来诗人写秋景、写远行,大都带有冷落荒凉、离别惆怅的情调。李白这首诗里用了“布帆无恙”、“鲈鱼脍”。这两个典故,就一反常调,把他四方之志,漫游江南的豪迈、洒脱的情致,充分表达出来了。

再看杜甫的《别房太尉墓》: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唐. 杜甫《别房太尉墓》

此诗是诗人经过阆州看望老友房琯(管)之墓时创作,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思念和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之情。全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深沉含蓄。第一联讲杜甫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第二联写杜甫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第三联写杜甫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最后写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此诗极不易写,因为房琯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句句都要得体;而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所以句句要有情谊。而此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题旨。诗人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这是因为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诗人已经为此吃了苦头,自有难言之苦。但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表现出诗人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

诗的第三联:“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用了两个典故:

上句中的谢傅指谢安。《晋书.谢安传》说:谢玄等破了苻坚,捷报到了,谢安正对客围棋,了无喜色。诗人既以谢安的镇定自若、风流儒雅来比喻房琯,同时又表示自己与死者曾有对奕的情谊。

下句中徐君出自古代杂史小说集《说苑》,《说苑》载:春秋时,吴国的季札向西出使晋国,路过徐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季扎因为有出使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季札于是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诗人以季札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意,虽死不忘。

再看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宋.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全词态毕露,不乏慷慨激愤之情,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这首词里至少有两个典故,还有一个涉及星相学的名词。

孙郎指三国时的孙权。《三国志.孙权传》载有孙权乘马射虎的故事。孙权是三国时群雄中的少年英雄,他接哥哥孙策的班时,只十九岁,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中用“亲射虎,看孙郎”,就把“聊发少年狂”的形象烘托出来了,并与后面的“鬓微霜,又何妨”相呼应。

“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不敢靠近云中的边塞。一但匈奴侵入,魏尚亲率车骑阻击,所杀甚众。后因上报文件所载杀敌数字与实际稍有出入,朝庭便把他逮捕起来并判处徒刑。冯唐认为边将有大功应重赏,不能因小过而受如此重罚。便向汉文帝坦陈己见。文帝就指派冯唐拿着传达命令的符节,去赦免了魏尚的罪,官复原职,并授以车骑都尉衔。苏轼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守卫边疆的魏尚期许,希望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用。

“天狼”:星名,在古代星相学中,是主侵掠的星宿。作者以此比喻当时的西夏和辽国。北宋曾先后和他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故以“西北望,射天狼”表示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

古人作诗词很讲究引用典故、神话和各种知识,总是把他全部学问投入到作品中去。我们在读诗词时,通过看注解,如有条件,再查查原著,可以学到许多典故、神话、天文、地理、花草、鱼虫等等知识。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巨大宝库中,《经》、《史》、《子》、《集》等所有古籍,几乎无所不涉。兴之所至,随便翻翻,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充实精神生活。

三、读诗词与其他休闲文化活动相结合,相得益彰。

学习书画的人,多读、多背些古典诗词,可以广泛开拓作品题材,为作品增色。

爱好书法的,古典诗词记得多,可以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令,不同氛围,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挥毫书写古典诗词、联句、摘句,而不会写来写去总是那么老一套。学会了创作,还可以挥毫写自撰诗词。古今著名书法家都有这一套本事。

诗和画,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范畴内,联系最密切,所谓诗情画意。诗和画的创作都要用形象思维,都讲究意蕴,所谓“多一笔不如少一笔,意高则笔减。”(钱锺书《散文集.中国诗与中国画》)爱好绘画的同志,多读些诗词,一则可以启迪你的创作灵感,因为许多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一幅非常典型、非常洗练的画面,或画面组合。再者,你记忆的诗词多,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上,题写最能反映画意并提高画境的诗词或其摘句。若用自撰诗词作为“画外音”,抒发你的情感,那就锦上添花、珠联璧合了。

苏轼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书法家。他为惠崇题的《春江晚景》,虽画早已失传,而诗至今脍炙人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苏轼《春江晚景》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苏轼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一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他能看到画外,以画上并没有的“河豚欲上”,来点染初春的气息,深化画中的意境。如果说惠崇的画是“画中有诗”的话,那么这首诗便是“诗中有画”了。难怪它能作为一首人人喜爱的名诗而传诵至今! 

就这首诗看,画面上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但水的“暖”,鸭的“知”,是绝对画不出来的。“河豚欲上”,当然还没有上,画面上也不会出现。诗人从画中景物着眼,驰聘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的佳句。借助触觉、知觉、味觉扩大和深化了画面上的视觉形象,使这幅画顿时活了起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诗使得画外见意,创造了比画境更高的诗境。

2011年冬,总会副秘书长黄哓波画了一幅白梅相思鸟的工笔画,画的是乍暖还寒时节依偎在白梅枝头的一对相思鸟,让我给题一首小诗。梅花是冬春季开花,有傲骨凌寒之誉,而相思鸟因雌雄鸟经常形影不离,对伴侣极其忠诚,被人们赋予忠贞的象征。把它们画在一起寓意是十分明显的:白眉偕老。根据画意我写了一首《七绝》:

雪里疏香三两枝,清寒渐去谓春迟。

依依不舍相思意,片片花笺记旧诗。

2015年夏天,几位老师一起到官厅水库边采风,由于画画颜料没有带,而又来了创作的雅兴,边凤斌老师竟然用酱油画了一幅残荷,让我悟出世间万物皆入画而又皆可作画,进而悟出尘世间有情、无情殊途同归的道理。于是写了一首小诗:

官厅湖畔鳜鱼肥,酱墨淋漓口水催。

五味俱全同悟道,人生如此莫说非。

去年,陈田平老师创作了一幅画:《杏花春雨》,描写春风细雨中,农家妇女为春耕劳作的家人送饭在路的情景。画面中的桃花示意为春天,农妇打着雨伞说明有雨,而春天的雨不会太大;从衣着、步履看出农家的生活很惬意、幸福,但这样的幸福生活是全家人辛苦劳作换回来的。如此一来,配的小诗需要把画面中没有的田舍、惠风以及辛勤耕作的场景补写出来,以增加欣赏画作的人的联想、理解。

和风细雨杏花林,田舍青青柳色新。

最是农家辛苦处,清明布谷又耕耘。

头一句写实,点明主题;第二句由和风细雨联想到新农村的面貌;第三句转到如此新生活的来由;第四句补充总结辛苦点所在,进而说明“劳动致富”的道理。

同样,搞写作的同志,搁笔之余,读些诗词既可调剂一下精神,更可以从中学到到许多语言艺术,采集到许多名言警句,为你的作品增添文采。若是通过读诗词,再学一点声韵知识,并运用到写作中去,那么写出的文章,声韵抑扬顿挫,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

四、读诗词是一项有益的保健活动。

“诗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诵读好的诗篇不仅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而且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裨益。

宋代《唐诗纪事》中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杜甫的好友郑之文之妻得了抑郁症,杜甫闻知后,对郑之文说:读我的诗可以治尊夫人之病,你只要让她每天反复诵读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即可。朋友之妻遵嘱反复诵读,病情果然大有好转。

其实,以诗医病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据科学机构研究证明:吟诗不仅有助于增强人的肺活量,而且,随着吟诗时情感的变化,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参与活动,从而使大脑神经的敏感度提高,促进血液循环和体内新陈代谢,同时,还能增强体内酶和乙酰(先)胆碱等活性物的分泌,使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调到最佳状态。

诗疗对于老人的养生尤为有益。很多老人在高声吟诗之后,心肺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孤独感、失落感等负面情绪也因此得到释放和缓解,同时在理解诗歌意境时,还可以让头脑变得灵活,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七绝《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星)然。——宋. 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

陆游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中医。自家的房前屋后种有草药,还经常骑着毛驴去给穷人施药。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陆游够牛的,他对长期患头风的病人说,你不要吃药,只要读读我的诗就自然医好了。确实,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歌,能以独特的艺术情趣和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各种有益的心理效应。

读过《毛泽东诗词集》的同志,都知道有一首《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是和柳亚子的《感事呈毛主席》的: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

柳诗先是引经据典,因为当时正值中共中央争取南京国民党政府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希望民主人士共同努力。柳亚子却表示他虽也是国民党元老,自觉无能为力。说人好话、依附他人,他很难做到。

首联婉转表达了自己在国共议和时的处境和态度。颔联是说自己虽有大学问,但也绝不是能够达到像朱云那样折服五鹿的人,却像战国的冯谖一样怀才不遇。颈联说由于我的秉性,不愿再参国事,要离开老朋友,退隐了

发了一通牢骚,最后表示“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盼望快点接到解放大军解放江南的捷报,我的家乡分湖,便是我隐退的地方,像当年严光隐居富春江一样--表示自己不想干了。

据《报刊文摘》披露:柳亚子是非常激进的民主人士,他与我党长期合作,对我党衷心拥护。但当时对我党与行将覆灭的国民党代表团谈判,却持异议。正巧,当时他想到西山谒中山衣冠冢,没有要到车子。老先生恼火了——“无车弹铗怨冯驩”,“感”起“事”来,写了那首七律。据说,柳亚子在读了毛主席写给他的和诗后,深受感动,又写了一首,内有“东道恩深敢淡忘,中原龙战血玄黄。”等句,表示他不敢“淡忘”党和毛主席对他的深切关怀,支持解放军血战到底,不再做隐退的严光了。

毛泽东与柳亚子的诗作唱和,说明对平和人的情绪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清人李鸿章在给他哥哥李瀚章的家书中说:“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静心读之,亦足以养病。”俗话说:“人越动越勤,脑越动越灵。”可以说,读诗词、背诗词也是一项优美的“神经保健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