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与实践 >> 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街口分会姚连弟老师诗词讲座
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街口分会姚连弟老师诗词讲座

 

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街口分会姚连弟老师诗词讲座

1118日上9时,在望京为民服务中心会议厅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街口分会姚连弟老师诗词讲座,讲座的题目是:押韵与平仄。参加讲座的有总会、培训部、诗词分会、地区书画协会领导、创研员、创研组成员,文化服务中心领导和喜爱的诗联专业的会员

讲座后,在场的同志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姚连弟老师专业、精彩的讲演。

20171118

押韵与平仄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的。古人所谓,跟今天的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及其密切的关系。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

什么是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一首诗有没有韵,应该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拼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

“公”字,汉语拼音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

“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大家注意,这些字发的音不是阴平就是阳平,为什么?这是同韵同声字,都发平声。

凡是同韵同声的字都可以在一首诗中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同声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 āi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绕”字不押韵,因为“绕”字拚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

在拼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o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韵尾相同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 )。

“麻”、“家”、“瓜”的韵母分别是“á”、“”、“”,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对于这一点,我们这次写诗的一些创研员没有闹懂押韵是怎么回事,写出一些意思很不错,却无法诵读的七个字的四句话。如:

《画金葵》

落日照葵田,晚霞映金华。

人在田中行,画在纸上生。

《采风》

金秋郊外采风忙,一路欢乐一路歌。

古堡风雅山川美,处处为景处处画。

《笔会》

初秋时节进遥桥,采风入驻戍边居。

墨客闲暇挥笔墨,顿时小院墨飘香。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平时对古诗词读得少,即使知道一些古诗或会读,但没有注意押韵的问题。

不要说写旧体诗,就是现代自由诗、快板、歌词、戏曲唱词都要押韵。为什么非要押韵?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在我们的习作里,押的韵是五花八门,怎么压的都有:

两句一押还不同韵的:

遥桥古堡城不,战时功绩传天

今日到此来采,古堡故事记心

四句谁都不理谁的:

采风写生两不,自然美景入画

画家心细手不,遥桥古堡记心

韵脚平仄不分的:

古北水镇长城边,明代古堡在此

登上楼台观美景,云雾缭绕金光

家家房舍宫殿样,户户鲜花春满

处处皆为丹青画,白云长城镶里

不是一个韵部的:

幽深云岫谷,古老遥桥堡。

风景自然美,人物更风

峭壁凿梯径,攀登壮筋骨。

巨石垒城墙,坚守抗寇

这里边有的读起来觉着还可以,挺顺口。但诗毕竟不是顺口溜,快板书或戏词儿,是需要有一定的规矩的。

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二、四句必须押。

而且,押韵的韵脚必须是同一韵部的,或者是可以通押的邻韵。这一点可以查韵书。如果手里有《诗韵新编》就方便了。

要注意的是,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也常常觉得有些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白云深处有人家(j)。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

xié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xiá,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应该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但是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发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押韵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完全(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

如果我们写诗时只管内容不注意声音的协调,诵读起来就不好听,比如: “溪西鸡齐啼”,意思是说溪水西边的鸡都一起啼叫起来。但由于它用的都是同声同韵的字,读起来像绕口令一样,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因此我们中国的格律诗在声调上注重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搭配,通过声调的交替变化形成诵读时的声音之美。

说到平仄,我们不能不先讲一讲诗歌的节奏。什么是诗歌的节奏?通过吟诵两句唐诗大家体会: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你要注意它节奏的停顿:五言中第二个字是一个停顿的所在,第四个字是一个停顿的所在,第五个字则是整个一句的停顿所在。凡有停顿的地方,就是一个音节的节拍落下的地方。所以除了结尾的那个字之外,这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是最重要的,在这几个字的地方一定不能够把声音的平仄搞错。七言律诗也是一样,比如杜甫《秋兴》的“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除了结尾的韵字之外,节拍的停顿分别在第二、第四和第六个字。这就是诗的节奏: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的停顿,细分为“二、二、一”;七言诗的节奏是“四、三”的停顿,细分为“二、二、二、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那么我们怎么掌握诗的节奏呢?用平声和仄声变换位置来布置诗的节奏。例如上面举的诗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

我们怎么能及时知道哪些字在同一韵部,又各属于平声或仄声呢?为了方便写诗者随时查对,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一本小册子《诗韵新编》

这本小册子依照《中华新韵》归纳现代汉语为十八个韵部编写的。鉴于作旧体诗必先分辨平仄,所以在每个韵部中都分出平仄两大类,使初学者具有平仄的初步概念。与一般韵书不同的是,在每个字的后面,都有常用的词组供参考,可以使词汇不丰富的人方便选用。另外开本很小,便于携带,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诗韵辞书。

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例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 王维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红豆生南,春来几枝。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愿君多采,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益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瞿唐贾,朝朝误妾期。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白”、,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按一般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试看第一首第一句第一个字,,第三首第一句第一字是“嫁”是仄,是对的;而第二首第一句第一字的位置本应用仄,实际是用了平;第三句的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这就是我们平时知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一般说法。为什么说一般?因为有例外。

平平仄仄平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的第一个字,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样的七言句式的第三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犯孤平

现在,写旧体诗习惯上按照古声韵去写,就是要严格运用发平声的仄声字,记不住就要查。这对于我们初学写诗的人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怎么办呢?专家们讨论出一个折中的办法,用古声韵最好,但也可以用新声韵,就是我们上学时学到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字就是平声字,上声、去声字就是仄声字。分别用在一首诗中该平则平,该仄则仄的地方。

还要说明的是,古人写诗押韵一般都押平声韵,只有很少一部分古诗(绝句、律诗格律形成之前的五言四句诗)是押仄声韵的。如: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是两首五言绝句,由于押仄声韵,它的平仄关系与押平声韵的平仄关系正好相反。该平的发仄声,该仄的发平声,因此不易掌握。初学者最好不写仄声韵的诗。

在我们这次写诗活动中,不少人都写了押仄声韵的诗,我估计大多数是稀里糊涂的认为只要发音差不多就行了,根本没想什么平声韵、仄声韵的问题。希望通过学习,把押韵的问题解决了。

五言绝句

下面我们先说说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就是每句五个字的四句组成的具有一定格律的诗。一般之用平声韵。而平仄格式则有四种句式。

第一个句式是平仄脚,第二个句式是仄平脚,第三个句式是仄仄脚,第四个句式是平平脚。

这四个句式是所有变化的基础,四种五言绝句都是由这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的。

第一种: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在这里表示可平可仄。例如:

登鹳雀楼》——[] 王之涣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种把第一中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了一下。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

《听筝》——李端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第三种基本上和第一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平平脚: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例如:

《塞下曲》——卢纶

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第四种:基本上和第二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仄平脚。

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如:

《闺人赠远》——王崖

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韵)。

花明绮陌春,      柳拂御沟新。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为报辽阳客,      流芳不待人。

在四种平韵五言律绝句式当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其次是第三种。其余两种都是少见的。

在我们的诗作里,只有一首五言绝句(上面是正确的句式,下面是原诗的平仄排列):

仄仄平平,平平仄平

众老赴北村,满怀修禊情。

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泼墨代流觞,谁言异兰亭。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从首句来看,这首诗应该属于第三种平仄格式,但没有按照格式写。首句应是仄仄仄平平或平仄仄平平,这里却是仄仄仄仄平;第二句是对的,只是第三个字可以平仄通用的地方把仄换成了平;第三句不需要押韵,韵脚应该是仄声字,这里给弄相反了;第四句的平仄也就跟着反了过来。

经过和作者商量,我给修改为第一种格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韵)。

众老赴京北,满怀修禊情。

仄,仄仄平平(韵)。

流觞换泼墨,无异写兰亭。

作者又给改为“风雅追兰亭”,但又牵扯到律诗的一大忌“三平尾”,商量后最后改为“风雅赛兰亭”,变成第一种格式。

除了平韵五言绝句之外,还有一些仄韵五言绝句

现在只举一个例子:

忆旧游》——顾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律绝只有四种句式,即使是仄韵的五言律绝,也不超出这个范围。依照这四种句式写成的诗句叫做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五言绝句可以称为古绝或“古风”。

古风不拘平仄,在押韵方面即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例如:

《静夜思》 ——李白

平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平(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仄平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韵)。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拜新月》——李端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韵)。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夜思》是平声韵,《拜新月》是仄声韵。疑是平仄仄仄平细语仄仄平仄平北风仄平平平仄,都不是律句。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的四种句式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七言绝句比五言绝句多两个字,多在哪儿了呢?每句前头加了两个字,或平平,或仄仄。句式也和五言绝句一样,第一种句式称平仄脚,第二种句式称仄平脚,第三种句式称仄仄脚,第四种句式称平平脚。

这四种句式按照上面的顺序排列组合就是七言绝句的第一种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如:

忆江南》——[] 白居易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第二种格式:即将上例一、二行调到下面,三、四行调到上面。排列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以上是七绝的两种首句不入韵格式。

第三种格式:是将第一种的第一句去掉,将第四句放到第一句的位置重复一次,成为首句入韵的一种格式。排列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如:

《早发白帝城》——[] 李白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