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与实践 >> 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永生老师诗词讲座
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永生老师诗词讲座

 

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永生老师诗词讲座

1123日下午2时,在大屯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三层会议室请总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诗词协会副会长赵永生老师进行诗词讲座。

赵老师讲座的题目是:《老同志写格律诗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参加讲座的有地区书画协会会长魏绍征培训部翟天安总会创研部创研员曾辉大屯街道文化服务中心领导屈连水同志及四个分会军休分会创研组成员和喜爱的会员共46人。

讲座后,在场的同志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赵永生老师专业精彩的讲演。

培训部杨建平   20161123

附:赵老师讲座稿全文

老同志写格律诗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提高兴趣,把写诗当做陶情益寿的一种艺术修养

读写诗词是一项有益的保健活动。“诗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宋代《唐诗纪事》曾这样记载,说诗人杜甫的好友郑广文之妻患“情志病”(属抑郁症),杜甫对郑广文说:“我的诗可治夫人之病,只要叫她反复念‘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就行了。”郑妻遵嘱反复吟诵,不久,病情逐渐好转。这两句出于杜甫《羌村》诗中的一首,全诗为: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诗人用极为简单传神的景语,将乱离人久别重逢的感受描摹了出来。曾经多少次在梦中呼唤亲人的名字,如今亲人真的出现在面前,突如其来的相逢反让诗人感觉不够真实。“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夜幕降临,点上昏黄的蜡烛,一家人围坐一起,在朦胧的灯光下,其情景更让人觉得如在梦中。诗人用这样两句简朴的语言将战争年代人们的独特感受强烈地呈现出来,由写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这种描写十分具有典型性。如果读诗的人,读懂了,身临其境体会诗人惊喜的心情,必然受到感染,以喜冲忧,自然“情志病”好转。

南宋大诗人陆游有一首七绝《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

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

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

顺便说一下,芎,川芎(读xiong 雄);芷,白芷。都是治头疼的草药,川芎也叫芎䓖,前边读“雄”,后边读“穷”,现在很多大夫写错了,写成“川穹”,“穹”是天空,不对呀,应该写“川䓖”,写“川芎”也可以。陆游诗中说,你不是得了头风病吗,不用吃中草药了,读了我的诗自然头脑清醒,缓解疼痛。确实,一首格调高雅、意境深邃,富有思想性、艺术性的诗歌,能以独特的艺术情趣和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并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各种有益的心理效应。

清代《老异续编》中记载,白岩朱公患气痛,每当发病时,便诵杜诗数首,症状就消失了。经常这样治疗,效果很好。这就属于诗疗中的自疗法了。后人评论说:“杜甫的诗,意境优美,词语华丽,使人沉醉,读了之后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因此多年的疾患在不经意之间远离而去了。”

《世说新语·栖逸》上说,阮籍啸咏的功夫非常深,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得到,“阮步兵啸闻数百步”。“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也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咏啸长吟,颐性灵寿。”

今人王志成写了一本《诗疗与养生》,汉中有一位许大明读书后写了一首《鹧鸪天》谈感受:

得失鸡虫惨不欢,闻君济世有灵丹。

延年妙术吟佳句,祛病良方听碧泉。

云渺渺,水潺潺,心游诗境卧看山。

养生识得此中趣,鹤寿可期霞可餐。

我们知道,人到老年,由于生理性变化,致使大脑功能障碍,记忆力衰退,甚至出现幻听、幻视、妄想、抑郁或者狂躁的症状,有的生活不能自理,而且日益加重,最终因并发症导致死亡。目前,医学界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预防和延缓老年性痴呆至关重要。

写诗是需要动脑的。科学史料记载,人的大脑细胞约有40亿个,人的一生只能用到10亿个,其余的脑细胞用则兴,不用则衰。所以说“倘肯用脑,潜力无穷。”目前,国外对吟诵方式已有深入的研究,提出不同疾病要采取不同的吟诵方式。高声朗读,适用于中风后遗症,语言不畅,每日34次,每次30分钟,坚持3个月即可见效。低声诵读描写自然风光恬淡的诗篇,适用于高血压病患者。

以诗医病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科学机构研究证明:吟诗时情感的变化,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参与活动,从而使大脑神经的敏感度提高,使血流量和神经细胞调到最佳状态。很多老人在高声吟诗之后,心肺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孤独感、失落感等负面情绪也因此得到释放和缓解,同时在理解诗歌意境时,还可以让头脑变得灵活,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些诗词还有心理干预功能。言志的诗可以催人上进,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缘情的诗可以宣泄人的压抑的情感,稀释孤独。吟诵诗歌有助消除精神上的烦恼和压力,对失眠、忧郁等有辅助疗效,早已为实践所证明。

朝阳区有一位99岁的老人,叫张律明,旧社会当童养媳,解放后当过保姆、工人,退休以后才学诗,她坚持学习,进步很快,多次在比赛中获奖。不久前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举办的《魅力朝阳主题创作展》中就展有这位老人的作品。实践证明,写诗可以使人焕发青春,延缓衰老。

 二、写真性情,避罗列辞藻;写精练语,不写大白话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性情也。”郭思《林泉高致》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我们来欣赏几首诗词:

《南歌子•过博里镇农民诗画墙》作者:(孙群 上海)

 偶踏单车过,惊牵两眼忙。拟寻停靠有些慌,险坠农民画里小渔塘。   哪是苗千簇,分明句百行。谁收秋韵满箩筐,挑上墙头彼此斗悠长。

一个人骑车看到农民诗画墙,赶紧停靠,差点栽进画里的鱼塘,多么出奇的描写。细看,墙上画的不是千簇禾苗,是百行诗句。他感慨,是谁把“秋韵”挑上墙头,进行竞赛?

我们再看这首诗《村里的文化墙》:“社会主义好,农村变化大。村立文化墙,有诗也有画。”

两首诗写的一件事,谁优谁劣,一看便知。

《读毛主席《七律•长征》感怀》(滕绍英)

激情难抑上毫端,滚滚烽烟到眼前。   

五卫红都思大纛,四过赤水铸雄篇。   

领军播火万千里,覆地翻天八十年。   

雪岭莽原重致敬,强军逐梦奋扬鞭。

这首诗以长征为题,长征是个大题材,作者将其限制在“读毛主席《七律·长征》”这一范围内,吟咏感怀。将大题材化小来写,是一条经验。

同样题材,我们再看一首:

求真不避路途艰,地裂天崩只等闲。

五岭合围掀巨浪,三军著草下蒙山。

金沙水拍石崖断,大渡河鸣铁索弯。

喜见岷峰千丈雪,寒流尽处是阳关。

这一首,我们不说别的,除了照抄毛主席诗的梗概外,这里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吗?

当今社会许多人对“老干体”诗词颇有微词。我本身也是军休干部,经常跟人家辩论,我说,不能把老干部写的诗,都称为老干部体。但是,回过头看看,我们有些同志的诗,确实缺少诗味儿。人家说,老干部体的鼻祖就是郭沫若。

大家看一首郭老写的:《宇宙充盈歌颂声》:

国庆年年益光辉,今年又有新景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天安门广场。

广场浩荡人如海,丰碑巍峨天变矮。

人间出现双太阳,天上地下增光彩。

再看:《水调歌头·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周年》

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风云,阶级斗争纲举,打倒刘和林。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莺梭织锦勤。茁茁新苗壮,天下凯歌声。走资派,奋螳臂,邓小平,妄图倒退,奈“翻案不得人心”。“三项为纲”批透,复辟罪行怒讨,动地走雷霆。主席挥巨手,团结大进军。

这一诗一词都是郭老写的,除了标语口号,就是“白开水”,有诗味儿吗?

老干部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白话或者罗列辞藻。比如这样一首《喜迎十八大》的诗:“猎猎红旗四海扬,神州大地放光芒。卅年改革民殷富,几代同心国运昌。百虑为民谋福祉,千思治国为兴邦。前程似锦宏图展,华夏腾飞谱锦章。” 这首诗靠堆砌概念化的词语来歌颂党的英明伟大,词用了不少,没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摘取生活的切片,撷取生活的浪花,以小搏大,换一个度来写,可能会更好。而且“神州”与“华夏”并用;“百虑”与“千思”同列,有合掌之嫌。

在我们朝阳军休队伍中,许多老同志的诗是写得很好的,我们选几首欣赏:

李玉芬同志的《摄影》

春鸭游绿水,夏雨润荷花。霜菊红栌叶,雪原清早霞。

纷纷争一镜,静静进千家。小口吞山岳,金睛看落华。

这首诗的后四句写的非常好,四季景色都争着往照相机镜头中挤,静静地走进千家万户。镜头虽小,可吞山岳。人们看到的照片,其实都是摄影师眼中所见。“小口吞山岳,金睛看落华”,点睛之笔。唯一不足的是,这首诗新、旧韵混用了。春鸭的“鸭”在平水韵中是入声,霜菊的“菊”字也是入声。但在这里“鸭”作平声用、“菊”作入声用了。 

胡儒成同志的《看交通旅游图有感》

丹青一纸寂无声,行旅凭伊识北京。

记载谨严经纬准,包罗全面巷衢清。

自思当受稀朋赞,谁料偏遭远客轻。

新版频将新版换,只缘城变赛神行。

这首诗绝妙之处就是小中见大,把北京城的大变化往小处写。一张旅游图,年年换版,老是“最新”,但换版的速度赶不上北京城日新月异的速度。这里用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神行太保戴宗”,日行八百里。

再看孙福泉同志的《国庆感怀》

六旬硕果耀星空,短短诗篇岂可容。

你我心中皆自喜,辉煌尽在不言中。

诗中先卖了一个关子,建国60周年硕果累累,短小的诗篇怎么能容纳得下呢?老兵心中的喜悦,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怎么办呢?结果还是用诗来展示吧!这种寓豪情于短诗中的写法,很巧妙。

我们再看半边天的一首诗邓芳英的《党旗颂》:

迎风猎猎荡长空,宛若英雄至嘱声。

吾辈捐躯旗血染,子孙永葆党旗红。

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是个大题目,如果泛泛写,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诗以党旗为题,用拟人化的写法,旗子迎风“哗啦啦”的声音,仿佛革命先烈在嘱托后代,要“永葆党旗红”。短短28个字,句句扣主题,句简而意深,写得非常好。但此诗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包括题目在内,诗里共出现三个“旗”字,应该避免重复字。

    今年端午诗会征诗,我作为评委对一首词很感兴趣,介绍给大家:《西江月•买药》

慈母突发重病,庸儿心切惶惶。寻医问药任无旁,不等鸡鸣天亮。    出户偏逢降雪,骑车又忘行囊。脱衣裹药当包装,用口叼回防荡。

这首词把一个孝子为母亲买药的生动情结,表述的惟妙惟肖。母亲突发重病,儿子不等天亮立即冒雪启程为母买药。骑车没带包,把药挂车把上又怕掉了。无奈在严寒中脱下衣服裹药,为防晃荡叼在嘴里。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把一个孝子的生动形象推到我们面前。这样的孝子多么令人起敬。这首词多么具有感染力。

三、注重格律,用新韵无可挑剔,用平水韵更胜一筹

经常有老同志问我,写格律诗使用新韵好还是用平水韵好。我经常回答,两条腿走路,用新韵无可挑剔,用平水韵更胜一筹。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的老同志中70岁以上的大多没有学过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字母,而学过反切法注音的也为数不多,对这些老同志来说,用新韵、古韵一样困难。如果是南方或北方有入声地域的人,他们用平水韵得心应手。而70岁以下的,学了“ㄅㄆㄇㄈ、ㄉㄊㄋㄌ”或汉语拼音,用新韵不用刻意去学,一点就透。但必须强调,新旧韵不可混用。

写诗须要守规矩,这规矩就是格律。有些人说要破除格律,这我不赞成。因为写诗是雅事,也是一种娱乐形式。世上娱乐形式有很多,你尽可以任意选择,何必选写诗?要选写诗,就要守格律。

《蕙风词话》中有一段说:“畏守律之难,辄(zhé 自放於律外,或托前人不专家,未尽善之作以自解,此词家大病也。”意思说,怕受格律束缚,于是自由于格律之外,或者举出前人不合律的作品,以说明自己不合律也是可以的,这是词家的“大病”。

我们有些老同志写的作品,怕人家说不合律,就标为“古风”。其实,古风有古风的特点,它虽不同于唐代之后的格律诗,但也是有自己的格律的。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两诗都押仄声韵。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前三句第二字都是平声,此诗不是七绝,而属古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三两句第二字“舍”“君”失粘,也不是标准的律绝,而称“折腰体”。

我们写诗还是应该按规矩来,认认真真遵从格律。但对写七律有一点可以放宽,即对仗放宽。因为有些叙事诗,因为情节发展,不允许或无法出现对仗句,那么可以放宽。但放宽的前提是必须符合平仄律。这里涉及到一个学术问题,就是“散律诗”的问题。但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很少涉及。其实古人许多名家都写过散律诗。

明朝的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体凡》中论及律诗时就说过:“其所变诗体,则声律之叶者,不论长句、绝句,概名为律诗,为近体。”这里的绝句指的是声律和谐的四句诗;长句指的就是与绝句有别的八句诗,而且进一步点明了“不论长句、绝句,概名为律诗”、“为近体”。

根据目前有限的材料,我们还不知道律诗格式形成的确切时间,也不知道律绝的四种平仄格式是谁提出来的并且予以规范的。我们只知道在文字上确切提出“律诗定体”的是清代的大文人王士祯。在《律诗定体》一书中,他把律诗体式概括为“五言仄起不入韵;五言仄起入韵;五言平起不入韵;五言平起入韵;七言仄起不入韵;七言仄起入韵;七言平起不入韵;七言平起入韵”八种。根据王士祯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八句律诗的平仄律,就是四句律绝平仄律的堆垒,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四种平仄格式的重叠演化。但是,不论是律绝的四句还是律诗的八句,也不论是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它们都是写作律诗的平仄规范。因此,我们应该认定,格律诗不是仅有“律诗”,也包括绝句。

一次学习毛主席《给陈毅同志的一封信》,毛主席在信中说:“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这句话,引起我的深思。当时我想,这里为什么不提“律诗要讲对仗”?是主席疏忽了,还是这一句“讲平仄”,就把“对仗”也“顶”了。我想毛主席是对古典诗词有很深研究的,不会轻易这么说。难道还有不讲对仗的“律诗”吗?我第一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带着疑问,我就到书海里去寻找答案。结果,还真找出了“不讲对仗的律诗”。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曰:“有律诗彻首尾不对者,盛唐诸公有此体。”并举出例子。

挂席东南望, 青山水国遥。

舳(zhú  舻争利涉, 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 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 疑是赤城标  (孟浩然《舟中晓望》)

再看一首李白的:

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五落洞庭叶,三江游未还。

相思不可见,叹息损朱颜。 (李白《寄从弟宣州长史昭》)

以上两例,全都不对仗,但符合五言律诗的平仄律,属仄起仄收,押韵也符合要求,所以明代的杨慎曰:“五言律八句不对,太白、浩然集有之”。

此外,长律诗中也有散律诗。清人汪师韩在《诗学纂闻•七言诗有散体》指出,李商隐的《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梦后作》是一首散律诗。其诗如下:

初梦龙宫宝焰然,瑞霞明丽满晴天。

旋成醉倚蓬莱树,有个仙人拍我肩。

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

逡巡又过潇湘雨,雨打湘灵五十弦。

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

亦逢毛女无憀极,龙伯擎将华岳莲。

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

觉来正是平阶雨,独背寒灯枕手眠。

这是一首罕见的散体排律,细读此诗可感觉到平仄相合的音韵美。但是,整首诗只有“恍惚无倪明又暗,低迷不已断还连”两句有对仗意味,其它句子都是散行句。但是由于它符合平仄律,所以也是律诗。

近体诗发展的历史说明,律诗的主要特色是声律和谐,是平仄律。对仗并不是律诗的主要特征,四句的律绝可以完全不对仗,仍然是律诗。相反,即使是五言八句,或者是七言八句,符合颔联和颈联对仗的要求而不符合声律要求,诗界有识之人也不会认同其是律诗,仍会把它放入古体诗(古风)一列。例如:    

孟浩然的《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闲卧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瓠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杜甫的《阆水歌》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这两首诗,孟浩然的《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颔联是合格的对仗句;杜甫的《阆水歌》中间两联对仗十分工整。但因这些诗整首平仄不符合平仄律,不能认定为散体律诗,只能算古体。

今天我虽然提出有散律诗之说,并不是鼓励大家写律诗不对仗,相反我觉得写好律诗对仗句才真见硬功夫。因此我建议大家通过写诗钟来锻炼写对仗句的技巧。对于诗钟,这里就不多说了。

四、恰当运用形象思维,用比喻,用故事来说话

毛泽东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指出:写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要用赋、比、兴,特别是比兴的方法。”毛主席的这几段话说了这样基层意思:一是写诗与写散文不同,不能直说,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这是诗的特色。二是指出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规律,没有形象思维的作品,缺乏艺术感染力,味同嚼蜡。三是今天写诗要强调运用比、兴的重要性。毛主席的这几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诗歌创作的客观规律,是我们进行诗词创作的行动指南。

什么是赋比兴?我们结合欣赏几篇老同志的作品来说明。先谈“赋”。朱熹的说法最有代表性:“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诗人在抒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激情时,采用直叙或白描的手法;就是直抒胸臆,直论其事,形容铺叙,不加曲折。咱们看看石长厚的《贺圣朝·电脑》:

一池按钮缤纷纳,汇琴棋书画。一方屏幕笼乾坤,现春秋冬夏。    包藏文理,蕴含俗雅,荟中西文化。千行百业俱钟情,寓幽微宏大。

词作完全用白描手法,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没加任何夸大铺张,但写的饶有兴味。

再说“比”。看看孙福泉的《钻天杨》:

一心惟向上,壮志在凌云。雨骤当甘露,风狂作啸吟。

枝繁皆固本,叶茂不离根。独立浓阴洒,成林阻暴尘。

白杨堪礼赞,品德迪后人。

这是一首以物拟人的赞美诗,诗写的是树,而我们领略到的是人的高尚品格。这里借用的就是比喻的方法,把树比作人,给读者留下的是完整的形象,具有感染力。

再如朱长江、赵海涛合写的《交通协管员素描》:

繁闹街头一老翁,旗挥哨响令车行。

如逢越矩添嗔色,道是无情却有情。

饮露餐风心若水,披霜沐暑立如松。

辛勤迎送安宁日,只愿和谐不为名。

这里的“心若水”“立如松”都是比喻,作者通过形象化的素描,把一个立体感的交通协管员推到我们眼前。句中的挥旗、响哨、添嗔色,非常灵动,栩栩如生。如果诗中用“服务认真心灵美,坚守岗位气如虹”之类的语言,绝没有这样的效果好。

再如刘志峰的《鹧鸪天·雪》:

袅袅娜娜天上来,莫分荒野与楼台。铺些暄暖三冬絮,撒点清馨九域白。    登画案,戏童孩,偶然撞入沁园怀。问卿此旅玩多久?只待梅花玉口开。

这是一首赋与比手法并用的作品。前两句是赋,“铺絮、洒清馨、登画案、戏童孩、偶然撞入沁园怀”则是比,完全是人的行为。此作绝妙之处是设计了一个人雪对话的情节,“问卿此旅玩多久?”得到的是人臆想的答案:“只待梅花玉口开。”这种赋、比并用的手法给人一种生动、新奇的感觉。

再看什么是“兴”。请看一首滕绍英的《春讯》:

有约东风未敢迟,红梅朵朵点虬枝。

忽然一夜怡思雪,垄上窗前几树诗。

前两句即是“兴”的用法,触景生情,因物起兴,由东风履约、红梅初绽作为开头,引起所要吟咏的下文“雪报春讯,春讯如诗”。

灵活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来写作品,离不开奇想,离不开浪漫主义。有些同志问我写形象思维的作品有什么经验,这个问题不好直接回答,只能借助作品来谈。下面我就将写作《天赐石缘赋》的体会给大家谈谈。

               

天赐石缘赋

    “天赐石缘”乃海涛先生奇石馆名号也。笔者受邀探访,馆藏奇石,各具风采,观后,扼腕感叹天工造化之奇,因有此赋。

燕京乾位,金气充盈。欧尚商城,购销两兴。花映卉拥之处,奇石异彩纷呈。“天赐石缘”商客,棚隅设置雅厅,意欲以石会友,更望凭信传名。笔者好奇,闻名探秘,为访璞君,乘兴而行。咦!微观折射世界,太岳浓缩袖珍;大雅纳含乾坤,小石活跃生命。

奇哉!九域奇石荟萃,多方瑰宝争雄。此款嶙峋陡峭,那类剔透玲珑。岫岩玉,碧饰华衣,体如脂润;灵璧石,通身墨浸,状比骊龙;太湖石,错落崔巍,孔藏谜趣;河洛玉,黄嫩如蜡,柔赛娇婷;彩陶石,纹理纵横,阴阳互济;黄铁矿,色泽鲜亮,气韵恢弘;石包金,朴素外形不露富;水晶洞,珍贵内蕴价连城;肉石似其名,可做束脩敬孔子;化石随其态,俨然崖畔立猩猩。

美哉!漫步轩堂,身置雅境。石呈七彩,悦目怡情。道法自然,景含灵性。水波无声,恰似潺潺流动;竹林有形,犹如簌簌拔青。仔细倾听,似闻石语;细心浏览,如伴玉行。山魂水魄,凝留痕迹;白雪阳春,化作瑰琼。天公造就逼真画,神手塑成怪异形。植物竞争,涧底花团锦簇;动物栖息,林间兽跃禽鸣。黄河石上,似有蜻蜓吻艳朵;白玉屏中,素裙却来揽红樱,大理彩石,雪落半山松得润;摩尔青石,黑鹮回首望苍穹。

趣哉!石来各地,各具殊风,依形取态,观者争评。图案石,形似神凝,观形——引发无尽遐想?具象石,亦真亦幻,论神——赞叹鬼斧天工。春意盎然,丝丝透玉;菊螺侧立,栩栩如生;卧象啸空,期待澍雨;玄鸡展翼,欲斗同翎;书圣砚池,遗于岳顶;退役战马,眇目纪功;大圣踏云,降服牛怪;盘古举斧,开辟鸿蒙;天造洞窟,留仙打坐;地设山林,伴霭环萦。

噫吁戏!览石怡情,妙趣横生。忽发奇想,难抑心旌:此间客,来生恐有红楼之梦,来访者,不晓谁结木石之盟。馆因石雅,石助馆名。天赐石缘,并非凭空。赏石须凭慧眼,结缘应待三生。只愿临轩好者,不虚此方之行。

这篇赋第一段完全用的是赋法,直接叙述探访“天赐石缘”奇石摊位的原因。后几段,分别用奇哉、美哉、趣哉,展开论述,畅谈观感。最后一段,总揽全篇。看普通的石头,如果没有联想,是写不出来这样的赋的。

上面所谈,乃是一孔之见,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