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写作常用的基本技法 赵永生
开始研究格律,但无定论,2008年中国楹联学会《联律通则》颁发之后,联界才有了作联的基本规范。对于对联的写作技法,许多人在研究,研究比较系统的是河南的侯清海先生,他的《对联修辞八十一格》和《对联风格三十六品》,论著翔实,资料丰富。但是,初学对联写作的人,在诸多“格”、“品”面前,眼花缭乱,难以选择。现精选一些创作中常用的基本技法,佐以联例,以供大家了解。
一、正对法
这是作对联最基本的方法,即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即要求对联的上、下两句分别描绘两件具有可比性的事物或从不同角度写同一事物内容相关的两个方面,以便更深刻、更全面地描述某种情景、表达某种感情或说明某种哲理。如:
春前有雨花开早;
秋后无霜叶落迟。
这副对联对仗工整、严谨,并通过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描写,让我们体味到一些人生的哲理。
义存扶汉三分鼎;
志在平金一片心。(关岳庙联)
上联写关羽“扶汉三分鼎”,下联写岳飞“平金一片心”。撰联者要刻画的是两位忠君为国的古人。关羽之“义”,岳飞之“志”是千百年来人们热情歌颂的美德。
马背吟诗,江湖击浪,庭园赏雪,沃野观菽,伟人雅趣苍生敬;
船中建党,窑洞著文,帷幄用兵,城楼挥手,领袖雄才赤县钦。(钟华)
此联写的是毛泽东主席的事迹,它从雅趣和雄才这两方面去写,读联使我们如见其人。
二、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句中自对的用法,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而且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如: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此联中“磨砺”是动词,而“苦寒”是形容词,一般来说是不能相对的。但“磨砺”与“苦寒”都是联合式合成词,都是本句中的自对,所以就不再要求上下联中的对仗。语言学大师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指出:“只要句中自对是一种工对,全联也就可以认为工对了。”
自对有全联自对、部分自对、不等字自对、多项自对、先自对然后相对之分。
1、全联自对: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阮元)
上联“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自对,下联“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自对。通常“桂子香时”与“西湖月满”并不相称,“槐花黄后”与“东浙潮来”也不相称,但全联仍为工对。
2、部分自对:
北国南疆,八方锦绣;
春兰秋菊,四季芬芳。
“北国”与“南疆”,“春兰”与“秋菊”,分别为自对;而“八方锦绣”与“四季芬芳”为上、下联相对。
3、不等字自对:
江上秋风楼上月;
诗中才子酒中仙。(马鞍山太白楼联)
上联中“江上秋风”四字和“楼上月”形成自对。四对三,这在一般的对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自对中是可以的,因为“江上”和“楼上”都是表方位的,而“秋风”和“月”是同一类事物,而且“江上秋风”和“楼上月”的句子结构相同,意思相关。下联“诗中才子酒中仙”是写诗人李白的,也为不等字自对。
4、多项自对:
世事茫茫,光阴冉冉,留不住朱颜玉貌,带不去白璧黄金。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今何在?劝君放下忧思,来几盘将帅车马,遇快乐时须快乐;
青山迭迭,绿水融融,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海。智如周瑜,勇如项羽,乌江赤壁总成空。请子且坐片刻,听几句说古道今,得安闲处且安闲。
这是清代宋湘写的一联。联语多处使用自对,仅从上联看:“世事茫茫,光阴冉冉”自对;“留不住朱颜玉貌,带不去白璧黄金”自对;“富若石崇,贵若杨素”自对;“绿珠红拂”自对;“将帅车马”自对。这样极大地丰富了对联的表现力,使我们从半联中,就能充分欣赏到对仗美。
三、串对法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即上下句之间具有某种因果、承接、主次等逻辑关系,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如:
月色凝池底
风声破镜心
上联的重点在于一个凝字,这说明池水是静止的,所以水中的月色才能凝住;而静止的水面,在月光的掩映下是不是就像一面大镜子呢?
下联起风了,风就破开了水镜,也就消散了月容。这就好比一出月色的小电影,变化十足,而且空间无限。先有镜,再破镜,上下联意不可逆,否则水镜已破,月色怎能凝呢?而且上下联缺任何一句都不可,变化都不完整了。
再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
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 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
明知落凤存先帝,
甘让卧龙作老臣。(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此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四、借对法
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语以适 应上联的,叫借下。例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
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
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同理,借上联的词语来对应下联, 叫借上。例如: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由于借对有较高的技巧性,因此也是难度比较大的巧对。大家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五、比拟法
在对联写作中,故意把物当成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把抽象概念当做人或事来描绘。这种“人物交融”的修辞方法就叫比拟。
1、使事物具有人的动作行为:
稻草捆秧父抱子;
竹篮装笋母怀儿。
这里,把稻草比作父亲,稻秧比作孩子;把竹篮比作母亲,把笋比作婴儿。这种比拟,十分有趣。再如:
春风放胆来疏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夜雨本是无生命的事物,可在对联中,不但有了“疏柳”、“润花”等人的行为,而且还有了“放胆”、“瞒人”的思想情感,真是把“物”写活了。
2、使事物具有人的品格
郑板桥有一副自题的厅堂联: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仰面花。
竹有若谷虚怀,叶子也不自大。梅有铮铮傲骨,花也不仰面巴结人。它们都有正人君子的品行。
3、把人当做物来写
儋州立业;
宝岛生根。
这是周恩来总理为儋州热带作物研究所题写的对联,下联所用的修辞手法就是拟物。把人们当做植物来写,因为只有植物才能够生出“根“来
六、夸张法
即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扩大夸张的,如: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边锅里煮乾坤。
一粒米虽小,但也是受大自然的涵养。水、肥、阳光、人力、农具等等,无不与粒米相关;即使是半边锅,水中所映,也是整个自然界。这属于有事实基础的夸张。
朱元璋有一副很有气势的对联:
扇写江山,有一统乾坤在手;
枕耽典籍,与许多贤圣并头。
手握一柄写有“江山”的扇子,就能“一统乾坤”;头枕几册典籍,就能与“许多圣贤”见面,虽属夸张,但作为皇帝的人写来,却让人觉得有气势,又入情入理。
再看这一联:
剪一片白云补衲;
邀半轮明月听经。
这是兰州白塔寺的一副对联,用剪一片天上的白云来补僧衣,邀请半轮明月一起来听经的夸张性语言,一方面突出了白塔寺的高,同时表现了僧人神游天外的恬淡心情。
声驱千骑急;
气卷万山来。
这是钱塘江观潮亭联,以“千骑急”、“万山来”极力夸张潮势之汹涌,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以真切之感。
七、衬托法
即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
鼠因粮绝潜踪去;
犬为家贫放胆眠。
此联以老鼠的“潜踪去”和犬的“放胆眠”,明白如话地映衬出穷人生活的窘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
烟笼古寺无人到;
树倚深堂有月来。
这是清代翁方纲为北京陶然亭所题的一副写景联。对联用“无人到”和“有月来”衬托陶然亭静谧、清幽的环境。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是一副悼念周恩来总理的挽联。全联用“日月”、“山岳”、“湖海”来映衬周总理的高大形象。联语错落有致,堪称佳对。
阅透人情知纸厚;
踏穿世路觉山平。
这是一副用反衬法写的对联。以“纸厚”反衬人情之薄;以“山平”反衬世道之险。在“阅透”、“踏穿”之后,得出感悟,足见人情之薄,世道多艰。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副联说的是清乾隆年间的状元秦涧泉,曾任杭州抚台。因祖籍江宁,和秦桧算是同乡,人以其为秦桧之后裔。一日,秦涧泉偕友游岳王坟,其友戏请其题联,他提笔写出上面这副联。联语题岳王坟却不说岳飞,而是从“羞名桧”、“ 愧姓秦”落笔着墨,以对秦桧的鄙视来反衬岳飞的崇高。
八、对比法
把两种不同、对立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说明一种道理,阐明一种观点,即为对比。如:
一味黑时犹有骨;
十分红处便成灰。
对联通过黑炭燃烧前后的对比,揭示了一个道理,即世间一些名利之徒,在尚未发迹时,还能存有一些骨气,及至发达走红之时,就离成灰不远了。
再如:
团扇遮羞朝北阙;
单刀赴会渺东吴。
这是讽刺保皇党康有为的一副对联。民国初年,清朝余孽张勋搞复辟,康有为事前极力怂恿,后又随张至北京,朝见宣统。他怕被人认出,一路以扇子遮面,秘密进宫。当时庐江人士宛凤岐撰此联对其嘲讽。康有为也曾被某些人称为“康圣人”,联中拿他与有“武圣”之称的关公来比较,一个敢于单刀赴会,一个却只不过是团扇遮羞,相比之下康有为支持复辟那种见不得人的卑却心理就昭然若揭了。
九、双关法
指的是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同义关系字,使语带双关。
例如,1940年,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了伪政权,庆贺之日有人送来一副对联:
昔具盖世之德;
今有罕见之才。
汪精卫一看,满是奉承之词,立即命人悬挂大厅。后来听人读道:“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这才知道被人辱骂,立刻咆哮如雷,命人追查。
再看两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这是天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为一个剃头匠写的对联。从字面看,写的是剃头,实际上寄托的却是作者的革命抱负。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饥。
这是清代光绪年间一副讽刺联。当时李鸿章主持政务,他是合肥人;户部尚书(司农)翁同龢是常熟人。时值黄河、长江流域灾情严重,民不聊生。联嵌“合肥”、“常熟”四字,从甲义上看,说的是两人的籍贯,从乙义上看却是说两人只顾自己“肥”和“熟”,不管世间的“瘦”和“饥”。
十、比喻法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其基本的含义就是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它一般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被比的事物)、喻体(作比的事物)、比喻词(如、像、似、是等等)。在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形式.
1.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以“如”、“像”、“似”、“若”等连接本体和喻体。请看此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晚年所撰的自挽联,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纪晓岚青年入仕,做过学政,曾官拜礼部尚书,几次主持乡试、会试,门生满天下,但仕途上屡遭挫折,甚至因亲家卢见曾一案,被发配到乌鲁木齐充军。“鸥鸟”是海上随波浪飞翔的小鸟,用“鸥鸟”来比喻他宦海浮沉,十分合适;纪晓岚治学严谨,有一股刻苦精神。“蠹鱼”是生长在书中,最后死在书中的一种小虫子,用它来比喻具有勤学苦读的自己,也很精当。
书似青山常乱叠;
灯如红豆最相思。
把书比作层层叠垒的青山;把陪伴夜读的油灯比作相思的红豆,情深意重,表现了文人清雅倜傥的性格。引人深思,引人遐想。
2.隐喻
又称暗喻,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如:
梅影横窗成画本;
兰风度槛入诗情。
上联的“梅影横窗”是本体,“成”是喻词,“画本”是喻体。
据传,明太祖朱元璋一日携子朱棣、孙朱允炆出行。临近马苑,太祖出一上联命对: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允炆抢先对曰:雨打羊毛一片毡。
朱棣则对曰: 日照龙鳞万点金。
三句都用比喻,出句“千条线”,比喻“风吹马尾”;朱允炆对句用“一片毡”来比喻“雨打羊毛”;朱棣对句用“万点金”来比喻“日照龙鳞”,都非常贴切、形象。但朱允炆的对句显得软弱无力,故而“太祖默然”。而朱棣的对句颇有帝王气概。
3.借喻
在明喻、隐喻中,本体和喻体是同时存在的,而借喻是把比喻的事物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在联中则不出现,借喻的喻体不能取代本体,只是相似而已。如:
何处招魂?芳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声。
上联用“芳草”这一喻体直接代替贤良的有作为有贡献的人这一本体;用“三户地”直接代替“亡秦”的楚地。“楚虽三户可亡秦”。
清末民初的军阀遗老张勋顽固坚持忠于清廷的反动立场,组织“辫子军”,上演一出清廷复辟的闹剧。1916年他60岁生日,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中的一联送给他: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除此外,比喻还有些变化形式,如曲喻、博喻等等。
4、曲喻
三鸟害人鸦鸮鸨;
一群卖国鹿獐螬。
此联是怒骂五四运动时期三个卖国贼陆宗舆、章宗祥、曹汝霖的,充满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义愤,“上联的“鸦”即乌鸦,“鸮”即猫头鹰,“鸨”是一种坏鸟。这三种鸟,都被人们看成是不祥之鸟。下联的“獐”也是一种鹿,“螬”是一种吃庄稼的害虫。下联的“鹿獐螬”三字又分别谐“陆”“章”“曹”。显然,这副对联主要用比喻的手法,在骂这三个卖国贼都是兽类,不是人。
还有用博喻的。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说明一个本体。王力先生所题桂林小广寒楼联,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拟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塿,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连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缃,工展鸿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
上联连用八个喻词,充分表现了桂林之“奇、幽、雅、佳、高、穆、妙、古”等风景特色。
十一、用数法
在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来描写、叙述事物,阐明道理,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显得生动活泼。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
四时烟雨半山云。
联中用四个数字点缀出自然美景,数字用的恰到好处。再如:
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头,点四十九盏星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抱孤子,闯重圈,匹马单枪,长坂坡中,战数百千名上将,独我犹能保两全。
上联用了从一到十的数字,描述了诸葛亮一生的主要事迹;下联用“孤、重、匹、单、数、百、千、独、两”等表数字的词,描述了赵云单骑救主的英武行为。
花甲重逢,增上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此为141岁老翁的寿联。花甲指六十岁,“重逢”,即乘以二,一百二十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同样,古稀,指七十岁,“双庆”,也是乘以二,一百四十岁,再加一岁,也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
再看:
百城结彩,百族燃情,百年圆梦,百世增荣,喜九州圣火递传,光辉无际
万众同心,万歌励志,万臂擎红,万星缀锦,好一座长城璀璨,雄壮有声
上联用四个“百”,一个“九”;下联用四个“万”,一个“一”。描绘了全民办奥运的雄壮气势。
十二、用典法
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
湖南省澧县牛伏山有唐代李群玉的读书台,旧时有陈逢元所题一联:
牛伏起何时,好取汉书常挂角;
萤飞依故址,遥同车渚自流光。
上联说的是汉代的朱买臣,年轻时家贫,为人放牧,常把书挂在牛角上,吟诵不辍;下联说的是晋代的车胤,家贫无烛,常囊萤读书。对联用这两个典故来褒扬李群玉像朱买臣、车胤一样刻苦读书。再看这一联: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词。《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再看这一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是成都武侯祠联。此联写得出人意料,作者赵藩借鉴清末岑春煊、刘丙章先后任四川总督,其一宽一严、尽失其度,终至失误的教训,托出诸葛亮的治蜀之道,针贬时政,颇有余味。赵为岑春煊老师,联语一语双关,明写诸葛亮治蜀之功,暗示岑治蜀之过,致使岑后来迷路得返,当归功于此联之妙力。此联作为墓祠联,不见悲寒之色,用典奇绝,笔法乃联中稀品。
毛主席当年游武侯祠时,对此联极为赏识。
有出处的语词用在联中,能增加联的重量,如:
生死一知己
存亡两妇人
安徽霍山县韩信祠联。寥寥十字,全面概括了韩信一生中的重大经历。上联“生死一知己”,是说韩信得以重用及后来谋反被识破者,均为萧何一人。世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理也。下联是说,韩信在早年因家贫挨饿,幸被一洗衣妇人救助,才保全生命。后韩谋反被捕,被吕后所杀,存亡都在两个妇人之手,即是下联的含义。
对联创作方法还有许多,我们今天仅介绍其中常用的十二种,大家如果还想听其它的技巧,以后还可以讲。
抗战历史警钟鸣 (440字长联)
觊觎华壤,蓄谋长,狼心叵测。东洋浪伙凭奸诈,启衅卢沟。将佐推崇吞噬,官僚标榜提携。肆无忌惮,舞爪呲牙。铁蹄凶踏山河碎,剑影纷飞逞兽行。日汪沆瀣连裆,汇二浊流苟媾:狂轰滥炸,累寸蚕食。嚣顽策略,修堡维营。张家口沉陷,扶持伪政权,四乡惊诧;金陵邑横诛,卅万苍生六周惨殒,坤宇悲哀。占领区频扫荡,猖獗极致,似虎窜穴。三光伎,掠物杀人,千村罹火;强化治安,绝户屠城尸满塘。芥子气、毒瓦斯、细菌弹,尽呈诡术。罪状叠加,阔海难容,愆尤屡被愤言责。曾几何,黄粱梦酣浓,膏药旗折毁。失败后,峻法庭宣祸首刑。至今朝,阴魂不散,遗臭继侪,拜鬼妄图翻旧案。
示好诸邦,秉仁久,笑靥诚舒。中土善族积弱贫,竭蹶苦甸。疆舆突受侵袭,民命瞬遭戕害。赖有贤能,揭竿举事。巨臂怒挥霹雳訇,汹澜力挽挫倭焰。国共棣棠握手,统一战线结盟:敌忾同仇,争先抵御。神秘埋伏,踞津守隘。平型关报捷,歼灭板垣部,九域欢呼。台儿庄会役,数十劲旅半月鏖拼,岳原感叹。武汉地硬抗衡,忠勇堪嘉,如钢铸阵。八路军,步枪小米,百仗彰威;重惩叛逆,出奇制胜名扬世。石罐雷、雁翎队、坑道群,各蕴玄机。勋劳煊赫,丰碑可证,正义广赢良友助。历多载,雄壮歌交响,冲锋号宏鸣。奏凯时,凌烟阁列功臣谱。居福境,史卷常读,警铭前鉴,谈和犹要备精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