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与实践 >> 赵永生:浅谈画作题目的构思
赵永生:浅谈画作题目的构思

 

浅谈画作题目的构思

赵永生

 文之有题、画之有题是自古以来就形成的规矩。对于题和题目,《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在解析中有这样的表述:题,头也,额也;目,要也;人眼也。《辞海》解释“题”,是“标识篇首的文字题目命题、主题

历史上的文人不论作文章、写诗、作画,大都非常重视题目。他们非常清楚,题与作品,犹如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题就是魂魄、主旨,作品就是血肉、躯壳,“文不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向来就是人们所鄙夷和嘲笑的。清人庞垲在《诗义固说》中言:“诗有题,所以表明本意,使读者知其为此事而作也。古人立一题于此,因意标题,以词达意,后人读之,虽世代悬隔,以意逆志,皆可知所感,诗依题行故也。”“因意标题”,指的是诗歌创作必须依据诗歌的意旨,即诗歌的思想内容来确定和标出诗歌的题目,而“诗有题”“所以表明本意,则进一步说明了题目与意旨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庞垲还指出,“若诗不依题,前言不顾后语,南辕转赴北辙,非病则狂,听者奚取?”。他还批评了宋代以来的一些诗家,“不省古人用意所在,而借口云寄慨在无伦次处”的错误见解,感慨万端乃至极其痛心地反问:“无伦次可以为诗耶?”庞垲的这种见解,是要求把题目当作诗的有机成分来对待,这是大有可取之处的。清代另一位文人乔亿认为:“诗与题称乃佳”,具体地说,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须合所述之事才显得佳妙。其实“与题称乃佳”何止是诗,绘画不也是这样吗?今天咱们就讲讲怎样为画作设计题目。

一、按题作画

作画前先考虑题材,画什么,清楚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冥思苦想,设计出能反映主题的、含义隽永的、不同于人的题目。按题来作画。历史上一些知名画家画画经常用此种方法。如:

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用。

有一次,朝廷征招天下画家,各地的画家纷纷来到京城。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们按这句的内容体现出来。开始,画家们个个都面面相觑一筹莫展。过了一会儿,便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了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功夫,有画面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家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功夫,画面上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运思独苦,在“蹄”字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张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张还是不满意,忽然,有这样一张画吸引了他:仲春时节,一个赏春的官人骑着马回归,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  这位考官立时现出了微笑,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因为只有这一幅画真正表现了题目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字则是一个抽象的事物,用鼻子闻得到可用眼睛却看不见,而绘画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于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字来:而被选中的这一幅,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

还有一个例子。说的也是一次考画家,主考官以一句诗为画题。这句诗是“竹锁桥边卖酒家”。结果入选的却是一位没有画出酒馆的画家。他画的是小桥流水、竹林茂密,在绿叶掩映的林梢远处露出古时候的一个常用酒幌子,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酒”字。这幅画儿,画面上不见酒店,却使你似乎看到了竹林后面却有酒店,重点是用形象体现出一个“锁”字来。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副画画题是《深山藏古寺》。按照题目设计构图,坐着的构思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汲水。这里,画面上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这三个故事说明着艺术创作的一个道理,即艺术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它不象科学那样需要通过抽象的议论。一件艺术品,艺术性的高低很主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它是否富于形象性,看它是否能够通过形象把抽象的思想立意体现出来。

按题作画须要小中见大,不能简单、直白,要有韵味。

按题作画有的是大主题

二、为画拟题

为画拟题常常是令人头疼的事,但也恰恰是检验画家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重要的是要看他的眼睛,引申到文学上,就出现了“诗眼”之说。画之题目,其实也就是“画眼”。文革期间,出了八个样板戏之外,文化园地一片荒芜,但有那么一副画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幅画的题目只有一个字——“泉”,画面是一个炊事班的战士在滴水的山岩下,放了一只桶来接点滴而下的水,在等待滴水的时间里,他在如饥似渴地认真学习《毛主席语录》。多么好的寓意,这幅画,题目与内容紧密相关,至今让我难忘。

为画作选择题目首先要吃透创作意图,避免直解,要提炼出精髓,涵盖量要大,意境要深,好的题目可以提高画作的品位。

要尽量避免雷同、粗俗,要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需要排他。“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那些画个柿子就题为“柿柿如意”(谐音事事如意);画串葡萄就题个“硕果累累”,实在是“拾人牙慧”,没意思。如果画柿子那张题目叫“柿场红火”;画葡萄那张叫“串联起幸福”是不是有了新意。

三、怎样写题画诗?

中国古来就有为画作题诗的习俗。题画诗甚至可以成

为一个诗的品类。写题画诗的名人很多,最著名的是郑燮,号板桥,出身书香门第,24岁中秀才,40岁中举,44岁中进士,后任七品县令十多年。是集诗人、画家、书法家、金石家为一身的艺术家。他一生嗜好很多,尤其酷爱画竹、写竹,可说前世与竹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许多咏竹之诗和画竹之轴皆与他的齐天才名留传后世。他以画兰惠竹石为最工,对故人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寿之竹,万古不变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有通彻之大悟。他的画每画必诗,每诗必书,画、诗、书俱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他的咏竹诗意境隽永,哲理性强,在古人咏物诗中独树一帜。

现在介绍几首他的题画诗。先看《题画竹诗》: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四十年来画竹枝”比喻长期实践;实践是一种能动性的活动,这里的实践指“日间挥写”;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夜间思”提供了“加工对象”。可见,“日间挥写”是“夜间思”的基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夜间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过程。

冗繁削尽留清瘦其中冗繁削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制作过程。也就是把不足以反应事物本质的东西去掉,留下的是能够反应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东西。

再看他的《题兰竹石》:

 日日临池把墨研,何曾粉黛去争妍;

 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画竹、写竹四五十年,郑板桥对无华丽之骄姿,却有丹青之貌;无脂粉之媚态,却有凌霄之志的竹之高雅、秀美,体味不可谓不深,技艺不可谓不精,“画到生时是熟时”,即是他几十年熔诗书画于一体的艺术大成。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彩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有成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行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从而鲜明地构成独具风格的“板桥画论”,其神与物游,思与境谐,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是艺术实践过程中的三个步骤,与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一挥而就”的观点一脉相承。

郑板桥的例子告诉我们,写题画诗要切题,要写出意境,言画所未言,不是单纯用诗去解释画面,而是要挖出画的精髓,写出深意。一首好的题画诗应该有助于提高画作的品位。

四、为画作拟题目及写题画诗应注意的问题

1题目要符合画作内容

有些参加主题画展的作品,与主旨不合。如参加中共中央关于计划生育的一封信发表三十周年书画展,画作画的是锦绣河山。当然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是对的,但它跟计划生育离得太远。这是画作没有反映主题。还有一种,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画作,画的是百花齐放,题目是“欣欣向荣”。这可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有的题画诗离开画作,单纯写一首七绝,读诗后感觉不到诗与画作有什么关系。

3、有的题画诗,不按规矩写,不讲格律,仅仅是顺口溜,不仅没有给画作提神,反而给画作减色。我们大多数同志遇到的这类事情较多。不是不想写好,而是缺乏必要的知识。今天我们要补上这一课。

五、为画作改题、拟题举例

2012101719日,我随朝阳区诗书画研究会绘画创研部的诸位画友赴河北下花园鸡鸣山采风。采风期间,与诸位画友就画作题目的选定进行了探讨。先后为二三十幅画作修改了题目:

1一幅画画的是几个石榴,裂开嘴露出红色的珠子。题目为《佳子累累似玉珠》《现代汉语词典》对累累的解释是“接连成串;果实累累”,石榴的籽是包裹在皮里,因此用“累累”不合适;再者,玉珠,一般形容白色的珠状物,如荷叶玉珠滚。这幅画的左右各有一只鸟,一远一近,盯着石榴籽看。我们为这幅画设计了两个题目,一是秀色可餐,二是慧眼识珠

2、一副画画的是一只大公鸡,昂首司晨。题目是《一唱雄鸡天下白》,这是套用了毛泽东主席《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的一句词作题目。画面是常见的,题目是人家用过多次的,怎么才能既切题又不俗,或者能有些新意呢?我们最后拟定的题目是《晓歌手》。

3、一副标名《连翘迎春》的画,画面上画着一簇连翘,金黄耀眼,斜上方画有几只翻飞的燕子。这个题目太写实了,画的是连翘,写的也是连翘,看一眼,一览无余,给不了人题目以外的联想,缺乏艺术性。考虑半天,我们把题目确定为《紫燕唤醒满树金》。

4、一副画画的绿柳婆娑的河岸边,几只小舟停泊,柳梢头几只燕子穿行。题目是《浓浓春色何须多》。我们觉得题目不妥,春色是美丽的,美丽的东西越多越好,有人讨厌春色吗?纵观画面,把柳色、燕子、停泊小周中的人都考虑进去,该题目为《泊舟柳岸赏呢喃》。泊舟在柳荫之下,倾听着燕子呢喃的叫声,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5、一副画画着农家院里,开着黄花的几根丝瓜娇嫩可人。一只大公鸡,似乎在向觅食的小雏鸡说着什么。题目叫《晨趣》。这是个一般性的题目,“趣”在什么地方呢?如果将老鸡对小鸡说话看作“趣”,不如就在这“话”上作题目。经研究,我们把这幅画名改为《莫扰丝瓜梦!》,仿佛这就是老鸡叮嘱小鸡们的话。

6、一副标名《新彩》的画,画面上是两丛盛开的喇叭花。虽标名新彩,但看不出新在什么地方。我们就在喇叭上做功夫,题目为绚丽喇叭欲放声。放什么声呢?为什么放声呢?由观画者自己去联想。

7、一副画有几棵水仙的画,没有题名。画面上几棵低矮的水仙,簇拥着一棵茂盛挺拔,昂首欲展的水仙王。我们从昂首挺身似乎要飞出盆钵的水仙王身上找到了灵感,题目就叫做《仙家欲何往?》

8、将荔枝与杨贵妃联系起来历来是诗人、画家常做的事。但这种方法用得多了就不新鲜了。这幅画画的是一个篮子里盛满紫红色饱满的荔枝,题目写的是“贵妃启口常含笑,常人常品似贵人”,这两句看似诗句的题目,不符合诗的格律,后一句也很费解。怎么把熟题赋予新意呢?我们从果篮上考虑。盛在篮子里就是要送人的。我们就叫《红荔入万门》。“红荔”谐音“红利”,“红利入万门”不正是我们今天的现实吗?

9、牡丹是画家们笔下经常出现的题材,这样的题目就更难显出新意了。根据我们去采风的地方特点,我们先后把一张牡丹画设计为鸡鸣山香缘献香鸡鸣驿站,但都不满意。后来从饭店所在地地名受到启发,干脆就叫《香溢下花园》,切题、切地,非常合适。

10、有两幅山水画,一幅画的是,一边奇峰陡峭,一边长河迅渡,我们起名为《伟岸畅流》;另一幅画的是鸡鸣山山景,四周奇石叠垒,下方曲径通幽;远处洋河滚浪;画中心,一高一低,两处画出古寺殿阁。通看全篇,所有灵气集中在古寺上,于是我们起名《岳腹藏灵气》。

11、对于一些常见题材,我们尽力避开俗套,开发新意。比如,一副荷花,旁边落有一鸟。一般就标为《荷趣》。我们把鸟与荷花联系在一起,起名《荷侧闻香》;另一幅画荷,叶子铺得很大,花较小,我们就叫做《谦叶扶娇》。写实类的楼台亭阁,很难让它动起来,我们就在画面上找动感。一位老师画的鸡鸣山殿阁,我们起名《路通圣殿》,

为画作设计题目是一个再加工的过程,画完一幅画,只是完成了画作的一半,如果题目起不好则会给画作减色。题目起得漂亮、引人遐思,会给画作添色。因此,画、题相称,乃为上品。在画画和设计题目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画的是什么,题目就告诉你什么,这种画手是买卖人。是什么就卖什么。例如,画山景,题目就叫《山景》;第二种人,画的是什么,题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能够引人联想,,这种画家是艺术人。例如,画山景,题目叫《xx山春早》,使死山有了生命。他给画作添加了艺术细胞;第三种人,画的是画面,但题目中有形象,而且加进了画家自己的情感,使画作具有了生命,这样的画家是智慧人。例如,画的是村寨,题目是《瑶寨处处漾春风》,题目与画面结合,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意愿。这样的画家是时代的歌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