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与实践 >> 蔡大礼----形式漫谈
蔡大礼----形式漫谈

 

蔡大礼----形式漫谈

  在中国书法网的论坛中,张羽翔曾经谈过“形式”,他是这样说的:

  形式是一个合成词,形式就是“形”的公式、样式、模式,就是在实践中理性总结出来的、比较好的“形”的规律,“形”只要和“式”结合在一起就是有内涵的,西方的理论把形式作为内容的对立面,中国传统中不是这样,形式在中国从来就不是指表面的东西,而是表面的东西里面蕴含的很深厚的文化内容。

  中国历史上搞形式最厉害的是孔子,孔子毕生都在研究“礼”,“礼”说白了就是见面问“你好”、“吃饭了吗”之类的表面客套话,但孔子坚信这种表面的、外在的形式可以提升和体现小到个体的精神风貌,大到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就像我们看到升国旗就自觉不自觉的有种庄严感,道理是一样的。

  读了这段话语,你就该明白为什么张羽翔是书法界研究形式构成的专家了,因为他对于“形式”的阐释非常牛,不是说多么颠扑不破、多么准确到位,至少他思考与认识的深度在书法圈是屈指可数的。

  书法有法,正是一种形式或称之为“法度与规则”的总结,有类传统文化中的礼乐制度。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足见礼(形式)之于国、于民的意义与作用,尽管孔子的政治理想终其一生不得实现,但在其身后长达数千年的封建专制时代,儒家的礼制思想为统治者所接纳和利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前不久的东瀛之行,意外得见传统形式的一些余绪,如:见面时双方要鞠躬行礼,不同时间段问候语也有不同;到所有活动的安排,进门有人迎,出门有人送,直到活动结束客人离开;航班降落时,机前的引导员在指挥飞机准确入位结束工作之后,还要例行地向飞机鞠一躬;旅行车司机送客人到宾馆,所有乘客已经在酒店大堂休息、聊天、办手续,他在开车离开前还不忘向大厅招手致意,毫不介意大堂的客人是否会看过来;马路上右转向车排队停下等待行人通过,完全是一种习惯;去朋友家做客一定要赞美主人家庭装修精美、烹饪手艺高超;商家仍然奉行言不二价、童叟无欺的经营原则……,这些“礼”的形式,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看来,会觉得很繁琐、很无聊,既呆板僵化又不会变通,会觉得做这样的表面文章没有意义;然而,恰恰是这些被长久沿袭的所谓“形式”,起到了极为不同寻常的行为示范、道德教育和社会管理作用,与现代法律制度相辅相成,很好地规范改造了日本人与日本社会,树立了日本人“讲礼貌、守规矩”的良好的国际形象。

  我恍然如悟,形式原来如此重要,“礼崩乐坏”意味着什么?!

  再回到书法,形式原来就是意蕴、风格与精神的载体。打个比方说:前者是皮,后者就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对于形式全面地学习、钻研与探索极为重要,而脱离了书法最基本、最基础、最需要下大力气学习和掌握的形式语言,所谓的创新则无异于“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