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与实践 >> 赵永生---趣诗和诗趣简谈
赵永生---趣诗和诗趣简谈

 

趣诗和诗趣简谈

                      赵永生

在我国文学的百花园中,古典诗歌是一束艳丽的奇花,古典诗歌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但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有限,大多数诗友仅对古风和格律诗词比较熟悉,而对诸多杂体诗接触不多,有的虽对其中某些体式有些了解,但也仅限于皮毛。其实,在诗的国度里,许多体式的诗歌是别有韵味的。现在我们就来谈一谈杂诗中的一些有趣的诗和它们不同于众的趣味。

1、打油诗:

此种诗即俳谐体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此种诗因人而得名。据说,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卖油郎,由于其爱作诗,人们没记住他的名字,泛称“张打油的”。他的诗别具一格。一天,天降大雪,四域皆白。他的诗兴大发,随口吟道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这首诗字义浅显,对雪景刻画得贴切、逼真;远景、动物、静物都写到了,特别是最后一个“肿”字,更为形象。

关于张打油,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一年冬天,南阳县的几名衙役在县衙刚落成的白影壁墙上发现一首“新诗”:
      六出纷纷降九霄,恰如玉女下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衙役报告之后,县令大怒,命缉拿涂写者。衙役经明察暗访,确定是张打油所为,不容分说,将其索到县衙。张打油知道这下坏了事,自辩道:俺张某自幼饱读诗书,岂是做此等下三滥文字之人乎?县令乃命其当场赋诗以说明其清白。时值安史之乱,官兵困南阳,卖油郎乃迈着方步,摇头晃脑地吟诵道:“天兵十万下南阳”,县令听罢,暗暗吃惊:出句气魄宏大,看来不象是影壁的涂写者,刚想让人把他放了,不料卖油郎继续吟道:“也无救兵也无粮”。县令开始皱眉,不料卖油郎接下来竟吟道:“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县令一听,这几句诗同写在墙上的哪一首,句式结构完全一样,不由得捧腹大笑,不但没有给他治罪,反而把他放走了。从此张打油也就出名了。

    打油诗的讽刺功能是别的诗体所不能比拟的,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创作者的身份有很大关系,身份不同,讽刺的内容和力度就有所差别。举个例子说明。从前有个秀才,在财主家教书,主人吝啬刻薄,每天给先生吃的都是照见人影的稀粥。秀才不满,作了一首打油诗:

    合米煮成粥一瓯,东风吹开几道沟。

恰似一池西湖水,渔翁垂钓江上头。

财主家的长工,听了秀才的诗,觉得不够味,给他改了:

数米煮成粥一瓯,鼻风吹起两道沟。

远望像面清圆镜,近见长工在里头。

您看,这一改,吝啬财主的丑恶嘴脸和长工的愤怒都表达出来了。

打油诗到了现代,更成为许多人取乐讽刺的工具,而且在内容和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民的思想、要求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解放战争后期,袁水拍有一首《咏国民党纸币》的打油诗,很有意思:

跑上茅屋去拉屎,忽然忘记带草纸,

袋里掏出百万钞,擦擦屁股满合适。

这是对国统区通货膨胀的幽默讽刺,反映国民党的经济

危机和政治黑暗。语言风趣逗人,俚俗可笑。

画家齐白石,是位写打油诗的高手。上世纪40年代,他曾写过一首《题不

倒翁》:

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

突然将你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

以此讽刺国民党官僚,再妙不过。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担任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也擅长写打油诗。文革期间(一九六八年五月),陈伯达罪行暴露后,他口占了一篇《陈伯达材料阅后》:

当年捉到小爬虫,慷慨激昂攘臂起。

高呼还有变色龙,说要追根追到底。

三年露出龙尾巴,原来就是你自己!

一九七三年,针对一些电视剧胡编乱造情节,他写了一首《西游演了是封神》:

如来佛胡授记,姜太公乱封神。

吃一顿涮羊肉,便硬派作回民。

七十年代,文革动乱中,针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许世友将军写了一首《莫猖狂》打油诗:

娘们秀才莫猖狂,三落三起理应当。

谁敢杀我诸葛亮,老子还他三百枪。

诗的矛头直指江青反党集团,表示坚决要保护邓小平同志的决心。

2、剥皮诗:

  剥皮诗又称戏仿诗、套改诗,通常以前人的名诗做基础,运用删节、增添、颠倒、调整或仿拟的手法,改动一些字,赋予该诗以新奇的内容,使所得的新诗产生与原诗对比鲜明的意趣,以及嬉笑怒骂、诙谐幽默的效果。

剥皮诗最早见于唐代。《大唐新语》载,唐人张怀庆“好偷名士文章”。例如,李义府写了一首诗:“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廻雪影,好取洛川归。”张怀庆看后觉得不错,就每句添两个字,改装成一首七绝充作自己的作品:“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廻雪影,时来好取洛川归。”由此张怀庆被人称作“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这也正是成语“生吞活剥”的由来。

南宋时,朝廷被投降派把持,君臣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迁都临安后,仍花天酒地,醉生梦死,诗人林升愤懑不已,写了一首《题临安邸》,抒发自己爱国伤世之情。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直抒胸臆,用意明显,鞭挞南宋统治者,可谓入木

三分。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抗战不利,迁都重庆,很多达官贵人不思抗日救国,依旧吃喝玩乐,有人仿林升赋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嘉陵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渝州作石头。

此诗针砭时弊,讽刺绝妙之极。

在改革开放中,有些人借考察之名,行公款旅游之实,于是有人仿效林升的诗,写了一首“公款歌舞”的剥皮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公款歌舞几时休?

香风薰得诸公醉,九州处处作杭州。

诗句讽刺那些肆意挥霍人民财富的所谓公仆们,矛头所向,犀利无比。

清人将宋·程颢的《春日偶成》改了六字, 对“怕老婆者”挖苦得入木三分。原作是:“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清人戏作的诗叫作:《惧内即景》

云淡风轻近天,傍花随柳跪床前

时人不识余心,将谓偷闲学年。

唐代王昌龄有一首七绝佳作《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该诗表达了诗人耻于功名、洁身自好的淡泊心态。北伐战争中期,叶挺将军领导的独立团把北洋军阀打得丢盔弃甲,逼得大军阀吴佩孚只身逃往洛阳。吴见自己大势已去、局面已无法挽回,遂扬言从此不问国事,整天借酒浇愁。当时,谢觉哉任《湖南民报》主编,便将上述王昌龄的诗戏改为:

白日青天竟倒吴,炮声送客火车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雄心在酒壶。

此诗对吴佩孚欺世盗名之举进行了辛辣嘲讽,也道出了吴佩孚的无奈之态。

1971913,林彪叛逃,在蒙古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折戟沉沙”后,时任我国外交部部长的乔冠华和符浩大使谈起此事。符浩偶然吟起唐路轮的《塞下曲》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乔冠华听后说,述旧不如翻新,随口吟出一首剥皮诗:

月黑雁飞高,林彪夜遁逃。

无需轻骑逐,大火自焚烧。

吟诗之后,二人捧腹大笑。与原诗相比,仅数字不同,切人切事,着实有趣。

既有剥皮诗,便有剥皮词。宋李清照有一首《如梦令》词,大家非常熟悉: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近年,有些人慷国家之慨,公款吃喝之风盛行。有人仿《如梦令》词以讽刺:

今日碰杯声骤,畅饮西洋名酒。试问宴中人,却道公司依旧。知否?知否?早已私肥公瘦!

剥皮诗虽然可以以前人的名诗做基础,运用各种手法,改动一些字,赋予新内容,与原诗形成对比,产生嬉笑怒骂、诙谐幽默的效果。但也要注意,对于比较庄重的诗,不宜用此法。如有一位老同志仿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写了一首《沁园春·霾》:

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三环内外,浓雾茫茫,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舞银蛇,烟锁跑道,上六环把车飚。待晴日、擦洗车内外,力尽情消。    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失妖娆。金发严裹,面戴口罩,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一代天骄,科技精英,搞科研献计出招。要坚信,经科学治理,云淡天高。

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堪称千古绝唱,经这样一仿作,是不是过于轻慢了。

3、塔形诗

这种诗上尖下宽,类似塔形。它最早来自“一七体诗”。最初的一七体诗为单塔形,从一字开始,每阶递增,直到七字,整首廿八个字;后来一七体发展到双塔形,除首句外,其它都是各自成对。一般以物为题,以题为韵,一韵到底,不论平起或仄起,均有一定的构成规律,每首十四句,五十六个字。

一般认为,一七体诗的创始人是唐代的张南史。一七体诗在《沧浪诗话》、《全唐诗》等书中,列入诗的部分,但清代的毛先舒在他的《填词名牌》中则把它归入词中,名曰“—七令”。一七体诗自诞生后,文坛上不少名家也写了一些;如唐代白居易的《诗》,刘禹锡的《叹水别白二十二》,明代冯梦龙的《风》,均写得很有功力。塔形诗有单塔和双塔两种形式。

单塔形

<<儒林外史>>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中梅玖在申祥甫家念的就是一首一至七言的塔形诗。形式如下: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揭不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双塔形:

张南史的平韵一七体诗《泉》

  泉。

水净,苔鲜。

石上激,云中悬。

津流竹树,脉乱山川。

扣玉千声应,含风百道连。

太液并归池上,云阳旧出宫边。

扎陵井深凿不到,我欲添泪作潺湲

  白居易的《诗》(有人把此首放到词《一七令》里)

诗,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惟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白居易的《诗》,可说是简约的诗论。其称诗歌“能助欢笑,亦伤别离”,“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传为经典。

在唐宋诗人圈里,有些人喜欢标新立异。举一个例子。宋代孔仲平写有一首一七体的《送梦锡》是这样的排列法:

                  行,

行。

              宿驾,宵征。

            秋见老,雨初晴。

          黄叶归思,青山去程。

        身随一雁远,眼入故乡明。

      流水光阴可惜,浮云轩冕自轻。

    把酒日飞鹦鹉盏,寻花更到凤凰城。

这首诗是老朋友梦锡托词有病,要回家,孔仲平送他的时候写的,“身随一雁远,眼入故乡明”,是说他的心仿佛跟着朋友一块走了,见到家乡时,朋友的欢乐就是自己的欢乐。就是这个孔仲平,独出心裁,还写过一首“倒一七体”。

仕宦千忧出海涛,功名一笑付秋毫。

荣望弃如脱屣,归心断若操刀。

东堂展图画,北牖缀风骚。

晴煎越茗,寒泛宫醪。

超世网,释天弢。

就逸,辞劳。

高,

高。

4、连环诗

此种诗体有多种形式

第一种:咬住前句诗尾的数个字,在下句中又作生发,诗中每字都要用两次,强调某种状态或情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是一种重复强调,这种顶真式强调,显然更巧妙,更感人,更给人以美感。我们欣赏一下传说中苏轼与苏小妹、秦少游所作的连环诗。一天,苏小妹与苏东坡正荡舟湖上,忽然有人呈上苏小妹丈夫秦少游捎来的一封信。一看,原来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回环诗:

  静思伊久阻归期,久阻归期忆别离;

  忆别离时闻漏转,时闻漏转静思伊

苏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痴情深深感到动,心中荡起无限相思之情。面对一望无际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诗体,也作了一首回环诗,遥寄远方的亲人: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

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

苏东坡在一旁深为小妹的过人才智暗暗高兴,他也不甘寂寞,略加沉吟,便提笔写了如下一首: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我们再看一首今人“己丑斋主人”写的《春染芳林》:

适时新雨润青筠,雨润青筠着意春。

着意春风梳绿柳,风梳绿柳适时新。

这种诗体的特点:

1、七字句首句要在第三、第七字位用同韵字,这样才能成韵文,否则失韵;

2、因每个字至少用两次,要注意字词的延展意义

3、要先构思好意境再入诗,否则就不知所云了。

第二种:前句尾字与后句首字,尾首相接,贯穿全篇,此种形式叫“鱼贯式连环”。如:明代无名氏《踏莎行》:

   瑞兰兰蕙温香肥如玉润宫腰眉淡扫远山波滴滴娇还   脸凝匀粉酥香雪天然人妆罢更临钗斜插推云髻。

第三种:前句的头、尾用字,在下句中颠倒头、尾使用,此种形式叫“蝉联式连环”。如:清人万树《上元灯月》:

彩灿如霞,霞灯月又笼绛烟照碧云

影摇春人簪夜来窥宝往看香

这种体式的特点是,一联之中,上下句首尾二字颠倒相重。但所使用的字,不涉及它联。

5、回文诗

回文,也称 “回环”。它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有人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苏轼的茶回文诗有《记梦二首》。其一: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这首通体回文诗,倒读极为别致。

  岩空落雪松惊梦﹐院静凝云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点乱﹐纤纤捧碗玉颜酡。

 

不仅诗可以回文吟诵,某些词也可以写成回文体,例如清代大才子纳兰性德的一首《菩萨蛮》: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风剪一丝红,红丝一剪风。

这首《菩萨蛮》的特点是一句一回文。上片状物写景,下片写人。特别是,词以回文形式写出,景真情切,语丽句工,颇耐人寻味。

宋代的李禺写了一首夫妻对答的《两相思》回文诗,十分有名。全诗中字句顺读、逆读均可,不仅都合韵律,且均有意味。正读是夫致妻,诉尽思念家中妻儿之苦;倒读,则变成妻致夫,道尽妻儿盼夫归之心情;顺读或倒读,让你感觉到人物的身份、情感、语气、居地等等亦随之变化,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思妻诗    李禺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思夫诗    李禺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

还有一种本句回复式回文诗,就是后半句即为前半句的倒读回文。清代的李旸有一首《春闺》就属这一种

                  李旸

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

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夜永,期归梦还梦归期。

还有一种更为有趣的诗词双回文诗,诗倒读可以成词,词倒读可以成诗。互变的回文诗词,句法结构和押韵的平仄都要变,难度甚大,颇显诗人才情。清代才女张芬写过一首回文诗词,作律诗看,尚佳,倒读成词,则更妙。

正读是七律:

明窗半掩小庭幽,夜静灯残未得留。

风冷结阴寒落叶,别离长倚望高楼。

迟迟月影移斜竹,叠叠诗余赋旅愁。

将欲断肠随断梦,雁飞连阵几声秋。

反读,则是《虞美人》词:

秋声几阵连飞雁,梦断随肠断。欲将愁旅赋余诗,叠叠竹斜,移影月迟迟。  楼高望倚长离别,叶落寒阴结。冷风留得未残灯,静夜幽庭。小掩半窗明。

清代朱杏孙有一首《虞美人》词,尤其难能可贵。词本身是回文,同时又能标点为七言律诗,亦可倒读。词云: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倒读也是调寄《虞美人》,但韵脚变了: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此词重新标点,乃一首七律: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

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

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倒读则为: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

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

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写作回文诗要注意,回文后的意思不可牵强,要重视每句中第四个字的作用。

6、辘轳体诗

辘轳体,杂体诗名。因诗的韵律如水井之辘轳架旋转而下,故名辘轳体。

此体要求写律诗五首,五律、七律即可。五首都有一句相同,叫作“共用句”。这公用的一句,分别用作五首诗的第一、二、四、六、八句。例如:        

五律辘轳体《明月照江南》 作者:名剑山庄

[一]初识

   明月照江南,初识在小园。

疑逢天上客,料遇画中仙。

   秀发随风舞,红颜趁兴谈。

相约同赏月,不顾夜阑珊。

       [二]相恋

   小河重柳外,明月照江南。

柳畔双莺静,天边一雁喧。

   春宵花解语,夏日玉生烟。

几度黄昏后,今番月又圆。

       [三]恨别

   日暮长亭短,柳深闻杜鹃。

晚风催远客,明月照江南。

   忍看横波目,顿成流泪泉。

他乡圆月夜,何处话缠绵?

       [四]相思

   天涯追梦客,独自少贪欢。

别绪盈胸壑,离情溢美笺。

   孤灯摇斗室,明月照江南。

遥念相思处,伊人应未眠。

       [五]追忆

   天妒佳人老,香魂已化烟。

凭书追旧事,倚酒忆前缘。

   冷榻怀新病,他乡梦故园。

掩帘不堪看,明月照江南。

七律辘轳体 《春归写意》    熊东遨

           (一)

一线春从柳上还,过江门户不曾关。

垆边竹叶留人醉,雪里梅花笑我闲。

林子理应归鸟雀,先生心已属云山。

鸡声茅店星光里,犹作唐时画卷看。

            (二)
  
寒魔昨夜不当班,一线春从柳上还

绿正徐吹风口裂,黑难尽啃月牙弯。

欲知天下丹青手,先看江南大小山。

莫叹微霜潜入鬓,东坡酒后有朱颜。

            (三)
容得劳人几个闲?故园遥望隔重关。

十年梦在梅边做,一线春从柳上还

世界已成新格局,汉家真有好河山。

诗芽腹内生多少,不合时宜早自删。

            (四)
晴光真似小灵顽,不伏花间即石间。

新笋探头犹怯怯,早莺调舌自闲闲。

三分酒在风前醒,一线春从柳上还

为问陶家门外士,可曾留眼看南山?

                (五)
不待荒鸡叩晓关,雷神号令已新颁。

流经雨助初成势,月着云围自放闲。

常对禽言生异想,偶凭梅影忆孤山。

昨宵得与东风约,一线春从柳上还

    一句“一线春从柳上还”,五番回环,将《春归写意》的主题尽情升华,每一首独立成章,五首连在一起又天衣无缝,把蓬勃的春意奉献在我们面前。作者熊东遨的笔下,深见功力,令人佩服。

7、连珠体诗

汉章帝时,大臣受诏作文,文体辞丽言约,不指说事情,皆假喻以达其旨。使览者有所微悟。其文历历信如贯珠,易看而可悦,名曰连珠。后人借其意谓诗体名。此体格式:前首诗的结尾句又是下首诗的起始句,上下连珠,篇篇系连。

苏轼有首《生日,王郎以诗见庆,》,谈到连珠。其中有这么两句:

“高论无穷如锯屑,小诗有味似连珠。”

    那么,连珠体诗,怎么有味呢?请看:王安石的三首《忆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