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生老师讲座题画诗古今谈
按总会培训计划10月15日下午2时,在麦子店家委会会议室请赵永生老师进行题画诗创作讲座。
参加讲座的有总会《朝阳艺苑》主编汪锡鳞、培训部副部长翟天安及三部骨干杜连水和喜爱诗词的会员36人。
赵老师讲:一、什么是题画诗?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如清•方薰所云:“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山静居画论》)。这种题在画上的诗就叫题画诗。
中国自古便有将诗、画合一的传统,苏轼曾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在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当代诗人邵燕祥先生说:“诗为我所写,意从画而来。”
二、题画诗的源流。关于题画诗的源流,亦即诗画结合的开端,过去论者意见不太一致。有的人认为可以上溯到魏晋南北朝,说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便是古代诗画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有的人认为题画诗滥觞于宋代,理由是宋代以前绘画作品大都缺少题跋。钱杜的《松壶画忆》便说:“唐人只小字藏树根石罅(读xia下,缝隙),大约书不工者,多落纸背。至宋始有年月纪之。
三、古代、近代名家题画诗欣赏。唐•景云和尚的《画松》诗: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全篇纯粹运用“以画作真”的手法写成,诗人不是从用笔、色彩、形态、气韵等方面去描写松树的艺术形象,一开始便抓住“真”字开展诗思,唤起读者的艺术联想,引导大家从“真松树”落想。第三句陡转,结句拍合全篇,说这一株松树记得曾在天台山上“石桥南畔”见到过。句句从“真”字着笔,不断强化松树的真实感,从而暗示画松的艺术美。清张谦宜评此诗说:“一气承接如话,不惟工于赞画,连追想神情,声口俱活,极明快,却有蕴藉风味。”《絸斋诗谈》卷八追想的神情,问话的口吻,答语的恳切,都增强了全诗的真实感,使全诗“以画作真”的艺术感染力更为真切。
四、现代、当代名家题画诗欣赏。当前,艺苑兼能题诗的画家与善为绘画题诗的诗人越来越少、。刘海粟大师曾说:“一个画家如若不懂得做诗,不会题画,便是个哑巴画家,等于半个美人。”现代、当代名家也善写题画诗。启功题画诗:
启功先生的题画诗能通过简洁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见解,充满睿智和理性。如《自题画葡萄三首》(其三)云:
深灯醉眼尽模糊,春草诗心倦更芜。
夜半长吟邻舍骂,敛将酸涩入圆珠。
前二句说越是在深夜困倦的时候,诗思就越是有如春草般的萌发。后二句说真想把此情变成诗句,高吟朗咏,但又怕惊动邻人,于是只好将满腔的诗情寄之于画笔,所以那看似酸涩的葡萄实际上都凝聚着我的诗情啊。这是对“画是无声诗”的最好诠释。
又如《竹涧图》云:“拈毫不费推敲力,自有心声纸上吟。”更明确地道出所谓画者,实为纸上之诗也。又如《题画竹石》云:“竹稚而瘦,石欹而丑。只此两般,馀无所有。”当有人指出石旁尚有几笔幽兰,为何未加题咏?殊不知这正中启功先生下怀,便继咏道:“几笔幽兰,是曰素友。其淡如无,不求挂口。”
这几句巧妙地赞美了幽兰洁身自好的高贵品格,而这不正是君子之自白,夫子之自道吗?
讲座后,在场的会员以热烈的掌声感谢赵永生老师忘我、专业、认真、精彩的讲演。
培训部杨建平
2014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