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平的追求
文永生
十年文革使整整一代人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打碎了他们求知求学的梦想,广阔的农村成了他们认识社会和人生的大学校,虽然许多人年近而立又重新获得上学的权利,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他们这一代现在已成为支撑整个社会的栋梁,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梦想,默默地为自己心中的目标不断努力。
杨建平自幼喜爱书法,但上山下乡的经历及回城后为生存疲于奔波的窘境自然只能使之埋藏于心底,待他真正拿起魂牵梦萦的毛笔时他已年近不惑已是领导着百十号人的企业法人了,艰苦的经历养成了他说一不二,干一件事情一定要干出名堂来的习惯。书法于他来说决不是泛泛的爱好和消遣,而是工作之余的精进寄托,是一件要把它当做事业来做的事情,所以一开始他就做出了上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书法专业的决定,希望通过刻苦的正规学习补上自己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知识结构的不足。三年的大学生活使他眼界大开,从一个对艺术一腔热情的初学者变成了有着明确追求目标和清醒艺术见解的书法实践者。而且成绩令人刮目,短短几年他的作品已多次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和获奖,并有作品入选全国六届中青展,现在他与是中国书协会员,北京市西城区书协副秘书长。
杨建平的书法走的是碑帖结合的路子。他认为碑和帖虽然审美的观念有别但却可以互为补充,习碑可以强其笔力,习帖则可理解用笔的丰富变化。他初以隶书入手,认真研习了张迁碑石门颂好大王碑,观其隶书作品用笔自然朴实,其行笔有意省去了蚕头燕尾而强调其运笔过程中的厚重和生涩感,使看似平直的线条有了丰富的内涵和韵味,并且在行笔过程中注意轻重和枯湿变化,避免了隶书创作中容易出现的平直与呆板。结构上他多取好大王碑的势态,端庄方正虽字字独立字形相差不大,但因其轻重的变化则构成了整体的和谐与整饬,给人以稳重雍容之气。他的行书则是将章草的笔意与明清的行草进行融合与整理,力求抒发出自己的感受,结构上他明显着意于章草的形态使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之感,行笔则讲究用笔的平实,多采用园转之法,一拓直下,通篇气脉流畅,实有一气呵成之感.而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快速用笔过程之中对节奏的把握,他往往将几个字作为一个字群与单位进行重组与分割,削弱字的识读性而强调其疏密轻重的对比与变化,使整体上有了较强的音乐性和韵律感,而我们以为这一点也正是行草书之所以打动人的关键所在。作为观者我们可以从其作品能否体现出韵律与节奏感知作者艺术感觉的敏感与否。而作为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来说艺术感觉的强弱则是判别其发展前景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杨建平是把握了艺术创作的重要规律。其对艺术的直觉是相当敏感的。勤奋与天赋是成就一个人事业的重要条件缺一不可,而杨建平兼而有之,只是在具体的技法上则更进一步深层次地理解传统的精华,把字写"复杂"一些,从繁再到简如此过程方能使简变得更加耐人寻味,更具艺术的品味。我相信凭着杨建平的勤奋与聪颖,他定会更上层楼,实现他为自己选定的目标。
1996年夏
文永生
2006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助教。曾任"中国书法"杂志编辑。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文永生书法艺术展"。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