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理论与实践 >> 学 书 碎 语
学 书 碎 语

编者按语:

今天《理论与实践》栏目,发表了特约王建秀先生所写的学书体会文章。王先生,字晋之,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近期,作品入展全国老年书赛,并又在朝阳杯中获奖。《特别推荐》栏目将专题介绍王先生的作品。敬请注意。

 

 

学 书 碎 语

                   王 建 秀

n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捷径。

学习书法必须临帖,这是古今所有书家走过的必由之路,唯一之路。因此有“字帖是最好的老师,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之说。字帖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书法经典,是供后学者学习的范本。和这样的经典为伴,经常与之对话、交流并心追手摹,学习书法不会不成。有人相信名人指点,我却坚信临帖这一招。

n      临帖是书法人终生的必修课。

有人认为临帖只是初学者的事,临了几年或十几年,

就急于“创新”,营造自己的所谓风格;有的人获了几次奖或者有了一点小名气,就不怎么临帖了。我认为,不临帖就意味着远离了书法艺术的殿堂,如若游离于书法艺术殿堂之外,其书法之路就走到了尽头,那么迎接他的将是停滞、倒退,甚至与书法艺术无缘。有的人写了一辈子字,最终没有入道;有的书家红了一时,后来就销声匿迹了;有的则人书俱老,成为一代名家、大家。其原因何在?窃以为临帖与否使然。由此我认定:临帖不仅是初学者的事,应是书法人终生的必修课。

n       临贴功夫是书法人的基本功。

什么是基本功?基本功是能力。是控制毛笔的能力,控制字形(结字)的能力,控制墨色变化的能力,驾驭章法的能力。临什么,像什么,是书家功力的一种体现。这种功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位书家所达到的艺术水平。很难想象,一个不临帖的人,或者说临帖不能临像的人,能创作出好的书法作品。

n       关于临帖中的所谓“意临”之说。

临帖的目的,是通过对经典书法的摹仿和体察,达到掌握其笔法、结构、墨法和章法等技法。同时也锻炼了人的眼睛、大脑和手臂三者之间的协调能力。意临者,往往在临帖时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意愿,是在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改变传统经典的精华,这不仅达不到临帖的目的,反而有害。有的人为自己临得不像找借口,美其名曰“意临”,更是自欺欺人。古人对此有言:“意临是聪明人的误人之语,听之则贻害无穷”。我认为,所谓“意临”应该放在创作范围去讨论。对待临帖,还是要按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那样,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n      关于“个性”之说。

有的人往往不恰当地强调个性,追求所谓的“个性的张扬”。其实每个人只要不学别人的,就会有自己的个性。欧阳中石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过一句话:“临帖临得全像是不可能的,临得不像的那一部份不就是自己的个性吗。” 我的理解是,个性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形成个性并不难,只要谁的都不像就是自己的个性。但这种个性往往是粗俗的,没有用的。书法追求的个性是集各家之长于一身,谁的也不全像,像的只是传统书法的味道和韵味。这是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得到的,是高雅的而不是媚俗的。这种个性是自身性情、学识的反映,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n      关于 “创新”之说。

人们的口头禅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创新。从书法发展的长远方向来说,这无疑是对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人只强调创新而忽略了传统。在传统还不扎实的时候就追求新、奇,这是极有害的。在我看来,亦步亦趋地跟着传统走,实属不易。一辈子也只能说学到一点皮毛。大谈创新者,精神可嘉,但有不知深浅之嫌。

n       关于“打井”之说。

“打井”之说一般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常常见异思迁,以此批评学习书法朝三暮四,经常换帖。我认为,学习书法不应该抱住一体一帖不放。在书法这个大海中有着丰富的宝藏,有取之不尽的营养,尽可能多地涉猎,对丰富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清人刘开论书说:“非尽百家之美不能成一人之奇;非取法至高之境,不能开独造之域” 。纵观历代书家,无一不是各种书体皆能。

n      学习方法要得当,不要轻信“苦功”。

学习方法得当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

有害而无益。有人在临帖和创作中,一本字帖动辄就临几十遍甚至百遍。创作作品时,兴之所至挥毫泼墨,顷刻之间废纸成堆,长此以往,年复一年,不能说不勤奋。但几年下来看其作品并无多少改观。原因是方法不当,致使付出和收获并没有成正比。不讲方法的苦功不但没有价值甚至有害。因为所下的工夫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并巩固自己的毛病,时间长了形成习气,改都很难。方法问题各人有各人的高招。总之,用思维代替无功的量,用思维来缩短量变过程,这样做很苦,但省笔、省墨、省纸、省时,何乐而不为呢?

n       关于取法乎上。

有人认为,“上”即是古,越古越上,其实不然。我认为,这里的“上”应当作“高”解,是“高等”、“高级”之意。古代精典,固然为上,无可置疑。但现代、当代也不乏精品、大作。仍然可以学习,一概远离甚至排斥,都是不好的。笔墨当随时代,站在当代书法领域大海的浪头,关注书法动态和书坛新人新作,以传统为尺度,衡量得失,把所有好的东西吸收过来,也是取法乎上。

n      勇于经常不断的否定自己。

经常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传统中看一下,和当代名家、高手的作品放在一起比一比,分析一下自己的差距。找准自己在当代书坛的位置,明白自己书法水平所达到的档次,经常不断地为自己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这对于一个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讲是很必要的。为此,需要不断地否定自己。经常用好的去否定自己不好的,用传统的、高雅的代替自己粗俗的,这就是进步。这样做,对有的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但非常有必要。

最怕的是自我感觉良好,不求进取。欧阳中石先生对自我感觉良好者告诫说:“自我陶醉是一种享受,但却是一种停顿”。又说:“停顿意味着境界的窒息,意味着艺术的枯萎”。“对一个艺术追求者来说,停顿意味着走投无路,意味着艺术生命的衰亡”。名家提示,足以成为学书者的警钟!

以上是自己学书的零星感言,题目为《碎语》,可能是不全面的或是错误的认识,希望与书友交流,相互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