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偷书贼
偷书贼

偷书贼
  • 作者:(澳)马克斯·苏萨克 著,孙张静 译
内容提要
★《纽约时报》青少年文学排行榜第一名
★美国亚马逊网络书店畅销书榜第一名
★台湾金石堂网络书店畅销书榜前茅,6月至今保持一个多月
★这个故事会改变你的生命。——《纽约时报》评语

9岁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在战乱中被迫送到寄养家庭,但弟弟不幸死在旅途中,莉赛尔在弟弟冷清的丧礼后偷了一本掘墓工人的手册,为的是要纪念自己永远失去的家庭。

寄养家庭位在慕尼黑凋蔽贫困的区域,大人彼此仇恨咒骂,老师狠毒无情,战火时时威胁人命。莉赛尔每晚抱着掘墓工人手册入睡,恶梦不断。养父为了让她安眠,于是为她朗诵手册内容,并开始教她识字。

学会认字进而开始读书的莉赛尔,尽管生活艰苦,吃不饱穿不暖,却发现了一项比食物更让她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用偷来的书继续学习认字。从此莉赛尔进入了文字的奇妙世界,让她熬过了现实的苦难,也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读书给躲在养父家地下室的犹太人听,在空袭时为躲入防空洞中的街坊邻居朗读故事,安慰了每颗惶惶不安的心,潜移默化改变了原本粗鄙的性情。

对照着战场上万人之间的争夺残杀,莉赛尔藉由阅读与文字所散发的力量,让死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一面收取战场上的灵魂,一面思索人性的深奥:为什么人类一面展现残酷的杀戮,一面又有发自内心的关爱呢?

多年以后,死神前去迎接莉赛尔的灵魂。死神坐在喧嚣的大马路旁,忍不住感叹道:“人哪!人性萦绕我的心头不去!人性怎能同时间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
作者简介
马克斯·苏萨克,1975年出生于悉尼,30岁时已成为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界获奖最多、著作最丰、读者群最广的作家。迄今已出版:《输家》(The Urlderdog)、《与鲁本·乌尔夫战斗》(The Figtlting RLJberl Wolfe,美国图书馆协会青少年类最佳图书)、《得到那女孩》(Gettinlg the Girl)、《报信者》(I Am theMessenger,澳大利亚儿童图书协会年度最佳图书奖)。

《偷书贼》的故事源自他幼年时父母讲述的情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的父母曾经亲眼目睹盟军轰炸汉堡之后的惨状,也看过纳粹押解犹太人前往死亡集中营的悲剧。苏萨克说,父母讲述的情景他一直记在心里,他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把这些故事写成书。

伴随着《偷书人》的出版,他被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评论家称之为“文学现象”。
编辑推荐
人性怎能同时兼如此光明又如此邪恶,在读书与偷书之间、在互助与杀戮之间,展现人性的美好

2006亚马逊网络书店年度选书,荣登《纽约时报》青少年文学排行榜第一名,稳居台湾诚品书店、金石堂网络书店畅销书榜首,足以和《安妮日记》并列经典,感人程度超过《追风筝的人》。

这是一个关于文字如何喂养人类灵魂的独特故事,一个撼动死神的故事。

死神首度以丰富的感情,为读者讲述一个孤单的小女孩,如何藉由阅读的力量,度过人生最艰困的时期。

能让人决定重生的,只有书。这个故事能够改变你的生命。
                     ——《纽约时报》

你听过死神讲故事吗?他首度开口,理智、冷静却幽默,甚至还带着一点温暖,娓娓道来一个与他相遇三次的小女孩的故事……

本书足以和《安妮日记》并列经典,感人程度超过《追风筝的人》。该书荣登《纽约时报》青少年文学排行榜第一名,是2006年亚马逊网络书店年度选书,一度稳居台湾诚品书店、金石堂网络书店畅销书榜首。
目录
《偷书贼》
序幕 堆积如山的瓦砾废墟
第一章 掘墓人手册
第二章 耸耸肩膀
第三章 我的奋斗
第四章 监视者
第五章 吹口哨的人
第六章 梦的挑夫
第七章 杜登德语辞典
第八章 撷取文字的人
第九章 最后的人间陌路人
第十章 偷书贼
尾声 最后的色彩
媒体评论
徜徉在爱与恨的边缘
◎张小艾(上海)

发烧时候看的这本书,用了两个傍晚。
  
结果泪如雨下,不能停歇。直接导致病况恶化,呵呵。
  
这个古怪的书名会让人觉得那是个有特殊嗜好的孩子徜徉在书海里的幽默故事,我便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开始翻读的,结果错得离谱了。
  
书是人类精神传承的宝物,也可以是思想蒙蔽和诱导的饵,在某些时候,书也会带来杀身之祸。以这个宏观而又复杂的线索开题,作者给全文打下了个很深的主调,那是明媚灿烂的希望,却在罪恶的肆虐被搅和成了一片杂色。
  
当然,这不是一个说书的故事。书的存在只是为了记录一些事,影响一些人,我们面对的,就是那些被影响的人和被倾诉的故事。虽然他们很遥远,如在天边,但有种力量,把他们拉到了我们跟前。我并不是为自己的流泪找借口,虽然我已经许久没为什么书流过泪了,请原谅我说话的颠三倒四,直面那个岁月,没有人能够彻底镇定。
  
故事开始的那年,莉赛尔9岁。她被寄养到离家很远的一户人家,她的父亲死了,弟弟死了,妈妈也许在不久后也会死,可能是因为纳粹。寄养户是个不怎么宽裕的人家,但有一个爱唠叨其实人很和善的妈妈,有一个教她读书认字教她关怀与爱的爸爸,这就足够了。在偶尔得到一本书后,莉赛尔开始了阅读旅程,并再也没有停止过,文字的力量和想要用文字表述的渴望在她小小的身体里从此生根,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在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描写时,作者充当了死神的角色,于是莉赛尔的故事里有了个默默观察她的人。那人很特别,上帝命他冷酷无情,但他却是灵魂最温柔的守护者。虽然他不能让一个人长寿或者立刻死去,他对活着的人、刚刚脱离肉体的灵魂有着充满悲悯的关切,他正是这么看着莉赛尔和她的父母、她最好的小男友、她的马克斯、她的镇长夫人朋友和她身边的邻居们的,他们,正在经历一场生死之战。
  
在德国本土,对于法西斯的绝对服从和狂热追捧下,有更多德国人遮掩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以求安宁,他们大多数正是那么做的。除了莉赛尔,她还太小,她懂得恨,也知道不能说,书和朋友是她仅有的东西,而为了保护这些,她必须长大,并且装得自己还未长大。而她的鲁迪却不是这样,他眼里带着火,既有对莉赛尔纯真的爱,也有对“元首”彻底的憎恶,尽管他是血统纯正的日耳曼人,尽管法西斯再三要求他成为“高标准的下一代”。鲁迪、莉赛尔的养父母、小盗贼、足球伙伴、盲目爱戴希特勒的商店老妇、送掉两个儿子上战场的邻居太太、装着对这一切漠不关心的镇长夫人,等等等等。这条汉密尔街上住了那么多的人,每个都有对战争和元首的自我理解,然后在一阵炮灰中,全部化成了灰烬。
  
在以莉赛尔得到的10本书为章节名的10章里,作者把各种情感倾倒了出来。一个个犹如卡片般的小标题让这本书看上去琐碎不堪,但你只要读了,就停不下来。白色代表寂静和安宁、红色是尖叫和鲜血、银色是永不磨灭的良知、蓝色是纯正直至愚昧、黑色是颠覆的痛苦记忆、灰色是无边的绝望和死亡。它们像一个个玻璃弹珠,在作者的托盘里滚来滚去,相互碰撞,呻吟和挤兑着。
  
我想我还是个孩子,所以面对死亡时我还学不会保持冷静。“她低下头,凝视着他失去生机的脸,莉赛尔真的亲吻了她最好的朋友鲁迪·斯丹纳,轻轻地吻了他的嘴唇。他的嘴唇上虽然满是灰尘,却充满了甜蜜的气息,仿佛还在为树荫下,还有捣乱分子找西服的灯光下错过的吻而懊恼。她温柔地深吻着他,当她起身离开时,用手指摸了摸他的嘴。她的双手颤抖着,还有她柔软的嘴唇。她再次弯下腰,这一次的吻失去了控制,他们的牙齿在汉密尔街这个人间地狱里轻轻叩响。”
  
在书中,马克斯·苏萨克用词简约,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但喷薄而出的情感还是一下溢满了我的胸口。这只是个故事,一个把人性的光辉和黑暗塞满你眼睛的故事,它会让你的眼球酸涩,然后泪水就莫名地下来了。
  
我竭力想记下点什么,但它们似乎都随着眼泪流干了,更多的留在了心里,任我搜肠刮肚也倒不出来。于是我要说抱歉。